解析幼儿教育中的五大误区

2013/4/11 来源:医网病友论坛a-A+

  误区三:

  幼儿园阶段是否不该接触汉字?

  常有专家强调"不应该让孩子过早地接触汉字、拼音",那是否家长就不需要让孩子接触这些内容了呢?

  不少家长有这样的疑问,当看到别人家的孩子已经会这会那,心里又很着急。到底该不该学?学到什么程度合适?

  【正解】 鼓楼幼儿园不会把拼音、汉字的学习作为课程,要求孩子掌握,但"不教,不代表不接触".

  崔利玲说,在鼓幼的"语言学习"版块中,会有一些拼音、汉字,会有英语、日语。这是为了培养孩子的语言敏感性。让孩子知道一个音、一个字代表一个意义;不同的国家有不同的文字;同一个意思有不同的说法。在中国的语言文字当中,上海、云南的读法也不同,让孩子了解语言的丰富性。但不会要求孩子一定要认识哪些字、会读哪些拼音。简单说来,就是"只求知,不求解".

  误区四:

  不上幼小衔接,孩子小学会跟不上?

  每年暑假,"幼小衔接班"都大行其道。看着别人家的孩子上,不少家长开始担忧:自己的孩子不学,上了小学会不会起点就比别人差了一截?这会不会打击孩子的自信心?

  【正解】 崔利玲说,很多人以为小学低年级段,孩子面临的主要困难是识字,其实不是识字,是空间直觉力、注意力、观察力、手眼协调力。这些能力都准备好,小学的识字就没有问题。

  例如:"毛"字与"手"字,一个向右左、一个向右左,很多孩子一开始都搞不清楚;"王"字,中间一笔是最长还是最短,也搞不清楚。

  鼓幼曾开展过"幼小衔接实验",在"前写字"部分,重点放在"空间知觉辨别"能力的培养上。让孩子熟悉"上下左右",一个笔画,从哪儿起笔,到哪儿落笔,让孩子感知图形的细微变化。

  琅琊路小学的校长曾描述鼓幼孩子的特点:"当老师转过身来,在黑板上板书的时候,其他的孩子自由放松,鼓幼的孩子眼睛跟着老师转。"字的笔画,从哪里开始,到哪里结束,孩子是主动跟着老师学的。这就是学习主动性的差异。因此鼓幼的孩子学习加速度很大,到三年级以后,各班尖子生基本上都是鼓幼的。

  误区五:

  孩子小,家长就该立规矩、定标准?

  不少家长是"完美主义者",认为孩子既然学习一样知识,就应该要求孩子真正掌握。学了,却没学会,等于没有学。这一阶段,家长应该给孩子"立规矩、定标准",督促孩子尽量把所学的知识、技能掌握牢固。

  【正解】 主动性、积极性是孩子学习的动力。家长可以给孩子学这学那,可是一旦要求过高,就会打击孩子的积极性。


更多内容请关注微信号“ewsos1”、在线问答“ask_doctor”
分享:
本文来源:http://m.ew86.com/baby/a/20130411/9380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