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初的经历很重要
除了文化和社会环境,最初的经历也能帮助强化性身份和性取向的确定。
和异性的接触能帮助青少年确认自己的性身份。但斯特凡·科勒基也说:“对于青少年来说,同性恋的经历也能帮助他/她确定自己的性身份;男孩可以借同性关系摆脱自己对母亲的过于依赖,而女孩则可借此摆脱某种过于强势的男性力量。”对具有双性生理特征的青少年也同样如此,他们可以在同性关系中发现自己真正的性别。“在青春期,孩子们往往分不清自己想要的东西和自己想变成什么样。他们在自己或同性身上找寻自己渴望拥有或害怕失去的东西。”
30岁的陶哲第一段感情经历是和一个男孩发生的:“那时我15岁,长着一张娃娃脸,逃学,厌恶功课,脆弱不堪。人们都把我当成女孩。他19岁,很有男子汉气概。虽然我不是同性恋,但我一点儿也不遗憾曾和他在一起:他让我体验到男性的魅力,也让我找到自己的阳刚之气。”
永远都在变化
斯特凡·科勒基还认为:“不要以为青春期结束了,性取向的选择也就完成了。如同对食物或文化的爱好一样,我们的性取向是会发生变化的。”27岁的娅子有过6个男朋友,曾经为2个男朋友有过6次流产。有一天她发现自己已经无法和男人相爱,而更喜欢和女性生活在一起。怀孕、数次流产、成为父母、某个亲人去世、被男人伤害、出现一个奇异的足够有吸引力的同性……这些都有可能导致欲望逐渐或突然转变。李禾从青春期开始,一直坚定地认为自己是一个异性恋者,哪怕是做梦,梦里出现的也都是异性。但是李禾30岁时,在一次朋友聚会中,一个女孩竟然致命般地吸引了她。“这种感觉是无法形容的,说不清楚”,李禾这样解释。精神病科医生科勒基还认为,有的男人为了摆脱与母亲乱伦的想法,而选择了同性恋。当母亲去世以后,男人才从这种恐惧中解脱出来,才允许自己质疑当初的选择:或许异性对自己更有吸引力呢!当然,改不改变是他自己的事儿。“我们的性取向成形于儿童期,确定于青春期,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上仍有改变的可能。”科勒基总结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