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耳 外耳炎知识详解

2012/6/27 来源:医网病友论坛a-A+

外耳炎可分为两类,一类为局限性外耳道炎小知识:外耳道炎的医治与预防...,又称外耳道疖;另一类为外耳道皮肤的弥漫性炎症,又称弥漫性外耳道炎。外耳炎在夏季多发,常常因游泳所致,常称为泳者耳。


外耳炎的发病原因有哪些?


弥漫性外耳炎由革兰氏阴性菌如大肠杆菌,绿脓杆菌或普通变形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或很少为真菌等所引起。外耳道疖常由金黄色葡萄球菌所致。一些人(如有过敏反应,牛皮癣,湿疹或脂溢性皮炎者)特别易患外耳炎。诱发因素包括进水或各种刺激物如喷发剂或染发剂液进入外耳道和由于要拭净耳道导致耳损伤。通过上皮的脱屑,像传送带那样运动由鼓膜外面向外传送脱屑,进行外耳道的自身清洁。患者用棉签人为地清洁外耳道(拭耳),干扰了自身清洁机制。由于拭耳的方向和上皮脱屑活动的方向相反,可将碎屑向耳道内推入,促使脱屑聚集。脱屑和耵聍吸收进入外耳道的水,引起皮肤的浸软,为致病菌的侵入创造了条件。


点击免费咨询,与在线医生直接交流


外耳炎的临床表现与检查


外耳道皮肤外伤或局部抵抗力降低时易发病,如挖耳、游泳进水、化脓性中耳炎长期脓液的刺激等。此外,有变应体质和糖尿病者易反复发作。常见致病菌为金黄色葡萄球菌、链球菌、绿脓杆菌和变形杆菌等。


外耳道疖时耳痛剧烈,张口咀嚼时加重,并可放射击至同侧头部。多感全身不适,体温或可微升。当肿胀严重堵塞外耳道时,可有耳鸣小知识:耳鸣为最多见症状。常产生于感冒后,或不知不觉中产生。有时头位变动可觉听力改善。有自听加强。部门病人有轻度耳痛。儿童常表示为听话痴钝或注意力不集中。 分泌性中耳炎的查抄 鼓膜内陷,表示为光锥变短、分离或磨灭,锤骨短突较着外突,锤骨柄变程度,前后皱襞变较着。鼓膜呈粉红色或黄色、淡黄色油亮,透过鼓膜可看到液平面,此液面呈一头发丝状弧形线,称发线,当头位变动时此液平面保持程度位。有时可见到液体中的气泡。慢性者鼓膜增厚混浊色发暗。鼓气耳镜查抄可见鼓膜勾当度受限。需求时可在无菌操作下作诊断性鼓膜穿刺术确诊。 听力查抄:音叉及纯音测听多为传导性聋。声阻抗-导纳测试的鼓室导抗图闪现平展型(B型)或高负压型(C型),有助于诊断。 怎么医治分泌性中耳炎? 1.断根中耳积液,改善中耳通气引流 (1)鼓膜穿刺抽液:成人用局麻。以针尖斜面较短的7号针头,在无菌操作下从鼓膜前下方刺入鼓室,抽吸积液。需求时...及吸力减退。检查有耳廓牵引痛及耳屏压痛,外耳道软骨部皮肤有局限性红肿。红肿成熟破溃后,外耳道内积脓流出耳外,此时耳痛减轻。外耳道后壁疖肿严重者可使耳后沟及乳突区红肿,应注意与急性乳突炎鉴别。急性乳突炎者多有急性或慢性化脓性中耳炎病史,发热较明显,无耳廓牵拉痛,而有乳突部压痛;有鼓膜穿孔或鼓膜明显充血,脓液较多;X 线乳突摄片示乳突气房混浊或有骨质破坏。


弥漫性外耳道炎急性者表现为耳痛,可流出分泌物。检查亦有耳廓牵拉痛及耳屏压痛,外耳道皮肤弥漫性红肿,外耳道壁上可积聚分泌物,外耳道腔变窄,耳周淋巴结肿痛。慢性者耳发痒,少量渗出物。外耳道皮肤增厚、皲裂、脱屑,分泌物积存,甚至可造成外耳道狭窄。


怎么治疗外耳道炎?


1、控制感染,清洁局部,去除痂皮,促使干燥。急性期,全身可应用抗生素如甲烯土霉素0 5g,口服,每日3次,以控制感染。耳痛剧烈者可服用镇痛剂如去痛片,每次1~2片。相关推荐:手术治疗胆脂瘤型中耳炎


2、局部治疗可用5%~8%醋酸铝小纱条敷塞外耳道,并嘱患者每隔3~4 小时自行滴入上述药液,每天更换纱条,有收敛消炎作用,可促使干燥。或用2%~5%硝酸银液涂布;或用四环素可的松软膏、红霉素软膏、皮炎平软膏涂敷局部。


“鼓室成型术高效治疗外耳炎 重建健康听力”


3、中药可用耳炎灵(见外耳道疖肿)小纱条湿敷局部,促使愈合。慢性期,局部用皮炎平软膏涂敷或中药耳炎灵小纱条湿敷效果较好;若外耳道增厚、粗糙,可用中药紫归油(紫草、当归各等份,麻油适量,药入油中煎炸,待药成黑黄色时,下火,候凉备用。功用活血润肌,消肿止痒,适用于外耳道炎、外耳湿疹之局部皮肤粗糙、增厚者)涂敷。


外耳道炎发病后最好到医院检查确诊,并在医生的指导下用药。


本文来源:http://m.ew86.com/ebh/ebzq/20120627/709833.html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