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疾病 > 肿瘤

健康饮食能把癌细胞“饿死”

医网摘要:在引发癌症的诸多因素中,遗传基因和外部环境只占20%至30%,绝大部分因素是人们可以控制的,而其中最重要的莫过于正确的饮食方式。

  在引发癌症的诸多因素中,遗传基因和外部环境只占20%至30%,绝大部分因素是人们可以控制的,而其中最重要的莫过于正确的饮食方式。

  癌细胞无疑是人们谈之色变的东西,如果有人告诉你,我们可以凭借着正确的饮食方法,把癌细胞给“饿死”,你会相信吗?在昨天下午的深圳“幸福人生大讲堂之名家讲坛”中,营养大师、台湾癌症关怀基金会董事长陈月卿告诉深圳听众,这是可以做到的。在引发癌症的诸多因素中,遗传基因和外部环境只占20%至30%,绝大部分因素是人们可以控制的,而其中最重要的莫过于正确的饮食方式。“我的观点就是用食物为自己做化疗。”陈月卿说,这是最佳的防癌抗癌之道。

  每周最多只能吃500克红肉

  因为有着照顾癌症丈夫20年、成功达到康复目标的经历,陈月卿在防癌抗癌领域有着极高的知名度。昨天下午,距离演讲开始时间尚有10分钟,深圳特区报业大厦会堂就已基本满座。虽然已离开新闻主播台多年,但长期的播音、采访生涯练就的伶俐口齿与敏捷思维丝毫没有“退化”。整整两个半小时,陈月卿言传身教,不仅将抗癌的秘诀和盘托出,现场制作的5种“精力汤”更是让到场听众亲身实践了一把健康饮食。

  “癌症是可以预防的,用饮食来预防。”陈月卿说,她的丈夫、台湾原大陆事务主管部门负责人苏起原本是个“无肉不欢”的人,几乎每餐都要吃大量的肉食,而对于蔬菜则是可有可无,只是象征性地吃一点。罹患肝癌之后,他们才意识到这样的饮食不科学。世界癌症基金会发现,一个人如果想避免得癌症,那么每个星期摄入的红肉(猪牛羊肉,记者注)不要超过500克。“这就是说,每天吃的红肉基本不超过二两。”

  为什么不能吃太多红肉?陈月卿说,长期以来很多人迷信肉食,不少父母更是担心孩子肉吃少了长不高,实际上肉吃多了,来自红肉的饱和脂肪会提高消化系统和生殖系统的患癌风险;动物性蛋白质经高温烹调,会产生变质,难以消化,造成肝肾负担,引起细胞发炎,导致老化和疾病。有研究显示,只要吃肉,特别是红肉,肾脏的肾丝球过滤率和血流率就会提高,大大增加负担。

  陈月卿说,基于这种认识,在丈夫罹患癌症之后,她主导了家庭“饮食革命”,第一步就是将肉食降到食物结构的15%以下。“这是科学的,因为成年人的牙齿有32颗,用来吃肉的大牙只有4颗,在所有牙齿中,大约只占15%左右。”

  糖分、油脂、炸烤,现代人的饮食陷阱

  除了少吃肉,陈月卿还认为,太多地摄入糖类,是导致很多人健康亮起红灯的“头号要犯”。“吃进太多的糖,会导致体内血糖快速升高,催化细胞发炎,引起人体过敏,降低人的免疫力。”陈月卿说,动物实验显示,喝糖水的老鼠,呼吸道发炎的几率是喝淡水老鼠的2倍。因此,为了健康,人们要少吃面包、蛋糕、油酥、洋芋片、米果,以及形形色色的软饮料。

  有些人认为,少吃肉就不会摄入太多的油脂,其实不然。现代人容易大量摄入的有害物质还有反式脂肪,最常见的莫过于喝咖啡时加入的奶精;还有棕榈油和椰子油,也是饱和脂肪酸,经常被用于糕饼的制作,大量摄入也是对身体十分不利的。

  多吃蔬菜就一定健康吗?未必,要看你怎么做。中国人吃蔬菜通常的方法是把油烧得热热的,然后爆炒。陈月卿说,不当的烹调方式与不当的食品一样有害,用大量的油爆炒、炸、烤,过高的温度容易使食物变质,产生很多有害物质,从而使人发炎、致癌。陈月卿举了在台湾发生的一个著名病例:一名初中女生,一天觉得肚子剧痛,去医院一看,竟然是晚期肠癌,4个月后就死去了,医生十分诧异。原来,这个孩子从小学起每天至少吃一根烤香肠,长期大量摄入烧烤肉制品,又不注意吃蔬菜水果,结果给自己的身体埋下了一颗“定时炸弹”。

  正确的饮食方式是“蔬果5、7、9”

  知道了饮食中的陷阱,就要避开它们,选择有利健康的饮食。陈月卿认为,正确的饮食方式应该是“蔬果5、7、9”。具体说来就是:幼儿和学童,每天5份蔬菜水果;成年女性每天7份蔬果;成年男性每天9份蔬果。

  这里说的“一份”是多少呢?陈月卿伸出自己的拳头:“基本上就是这么大的一个水果,大约150克;或者煮熟的蔬菜半碗,大约100克,或者蔬菜水果沙拉一碗,这是健康人的食用量。病人需要加码,心血管病人每天要吃10份这样的蔬果,而癌症病人则需要10至13份。”


首页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尾页

责任编辑:李莎莎 本文来源:http://jibing.ew86.com/zl/20120323/561854.html

最新保健资讯 女性 男性 两性 母婴 老人 快讯

疾病相关资讯 儿科 妇科 性病 心血管 消化 肿瘤

-->
医网首页 | 就医指南 | 疾病大全 | 女性健康 | 男性健康 | 健康图库 | 母婴保健 | 健康新闻 | 两性保健 | 老人健康 | 专家问答 | 防辐射 | 生男生女 | 妊娠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