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婚俗:皇后洞房如何伺候皇帝

2014/12/5 来源:医网论坛a-A+
古代婚俗:皇后洞房如何伺候皇帝古代婚俗:皇后洞房如何伺候皇帝

皇后入洞房不久,皇帝亦身穿龙袍吉服,由近支亲王从乾清宫伴送至坤宁宫。揭去皇后头上盖巾后,皇帝与皇后同坐龙凤喜床上,内务府女官在床上放置铜盆,以圆盒盛“子孙饽饽”恭献。这“子孙饽饽”是一种面食,就是一种特制的小水饺。然后设坐褥和宴桌,公主、女官恭请帝、后相对而坐,由福晋四人恭侍合卺宴。合卺宴上,帝、后对饮交杯酒。这时殿外窗前,有结发侍卫夫妇用满语唱《交祝歌》。合卺礼成,然后坐帐。晚上,内务府女官、福晋等侍候帝、后吃长寿面。面吃完了,皇后按规矩先脱光衣服上床,然后皇帝再脱衣上床,这样皇后与皇帝才能开始享受男女的鱼水之欢。

古代婚俗

黄昏后迎娶新娘

中国古代迎娶新娘都是在黄昏之后,所以结婚的“婚”也写作“昏”,规定在日头落下才可行礼,含有“阳往阴来”的意思。古书中对“婚姻”这样解释:“昏时行礼,故谓之‘婚’;妇人因夫而成,故曰‘姻’。”女人在黄昏结婚后,就会改变自己的姓氏。

迎娶的确切时间是日落之后的“三商”,一商约十五分钟,所以“三商”后是娶妻的最佳时刻。昔日不论贫富,很少有人在夏天结婚,一般都选择秋后与初冬。因为那时天气渐凉,进入农闲时期,而且收获丰富,人们有了招待客人的食品,同时被邀请人也有了空闲出席。

结婚有“六礼”

周朝《礼记·昏义》规定了结婚的“六礼”,即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后世的婚礼以此为基础,又融合了催妆、送妆、铺房、杂俗等礼仪。

纳采——男方请媒妁往女方提亲,得到应允后,向女家纳“采择之礼”。按古代行规,媒人有两样必备工具,一是斧,源自《诗经》中“伐柯伐柯,匪斧不克。取妻如何?匪媒不得”,强调媒人的重要;二是秤,讲究门当户对。

问名——媒人到女方家询问姓名、生辰八字,取回庚贴后,卜吉合八字。当时的民谣总结男女方的生肖禁忌:“子鼠见羊万年愁,不叫白马见青牛,虎见巳蛇如刀割,兔子见龙不长久,酉鸡不与犬相见,亥猪不可见猿猴。”

奠雁——贯穿整个结婚礼仪的重要环节,男方除纳征(下聘)外,其他仪式都要让使者执雁为礼送与女家才可进行。因为雁是候鸟,配偶固定,所以古人认为,雁南往北来顺乎阴阳,配偶固定合乎义礼,婚姻以雁为礼,象征阴阳和顺,也象征新娘的忠贞专一。

纳吉——男方问名、合过八字以后,将占卜后得出的婚姻吉时告知女方,并将自己准备的婚礼送到女方家中,则表示订婚成功,当然,这也相当于人们口中所说的下婚书。

纳征/纳币——就是送聘礼。南宋《梦梁录·嫁娶》里记载:“上户金一两,银五两,彩缎六表里,杂用绢四十匹。中户金五钱,银四两,彩缎四表里,杂用绢三十匹。下户银三两,彩缎三表里,杂用绢一十五匹。”

亲迎——新郎一早亲自骑马带着迎亲队伍至女方家中,拜谢过父母与亲朋好友,迎娶新娘上马车,新娘所乘的车由女方家中准备,在嫁进男方家中三日后,再归还,俗称“返马”。

洞房花烛需“却扇”

新娘由新郎接进家门,燃烛,焚香,鸣爆竹,奏乐,行三拜之礼。宴后,新郎入室,亲手摘下新娘的缨饰,婚礼完成,但入洞房还有需要注意的礼仪。

首先是“却扇”,新娘在礼成之前要一直用扇遮脸,后演变成红盖头,而男方也要做一首“却扇诗”。因为古代都是包办婚姻,新郎、新娘在却扇之前可能都没见过面,所以要是却扇之后,发现是钟无艳再世,新郎也只能接受。

然后是“合髻”,也称“结发”,男女双方各剪下少许头发挽在一起,交给新娘保存起来。唐代女诗人晁采的《子夜歌》云:“依既剪云鬟,郎亦分丝发。觅问无人处,绾作同心结”。此外,还要注意,揭盖头一定要用秤杆,龙凤花烛一定要成双,而且整晚不能熄灭。


更多内容请关注微信号“ewsos1”、在线问答“ask_doctor”
分享:
本文来源:http://m.ew86.com/lady/a/20141205/100468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