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择业的心理问题

2016/8/3 来源:家庭医生在线a-A+

  焦虑、盲目心理

焦虑是一种复杂的情绪反应,主要表现为烦躁不安、恐惧、忧虑或出现某些不良的生理反应。高校心理教育界有名话:“进来就不适应,出去了就焦虑”,说是的大学生对就业的焦虑。有些毕业生没开始找工作就担心自己会被淘汰,也有些优秀的大学生择业目标过高,直到接近毕业离校前一两个月,见到身边同学基本都落实了工作,就开始紧张、焦虑起来,到最后只能盲从,随便找个单位落脚。还有些大学生在择业过程中缺乏个人主见,看到别人到大城市,回到基层或边远山区就业,自己也跟着来,他们抱着随大流的从众心理,导致择业焦虑、盲目心理。

  大学生择业心理误区的消除与指导

正确认识自己,避免盲目自负。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除了外部的社会因素外,不可忽视大学生自身问题。其中如何客观评价自己,极为重要。常言道“知人为聪,知己为明”;“知人不易,知己更难”,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点和长处,也有自己的缺点和短处,大学生应学会客观地评价自己,对自己的所学专业、工作能力、爱好特长、优势劣势应有较为全面的把握,有一个适当的自我定位,避免狂妄轻浮、盲目自负、“眼高手低”,这样才能在就业中克服缺点,发扬优点,找到自己较满意的职业。

勇敢面对现实,增强挫折承受能力。首先要培养大学生的竞争意识。生活在市场经济中,竞争伴随着人的一生。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要适应就业制度的深入改革,就要增强竞争意识。其次,要从实际出发,教育大学生勇敢面对现实。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的推进,结构的调整,人才市场出现了不平衡的状况。大学生应勇敢面对现实,主动适应社会,不能把就业期望值定得过高,避免过分看重暂时的利益、实惠,要把眼光放远些;应从现实实际出发,处理好理想与实际的关系。再次,增强挫折承受能力。大学生择业时遇到挫折是很正常的事,一定不要消极退缩,应放下心理包袱,保持良好心态,认真总结经验,寻找失利的原因,发挥自己的长处,弥补自己的短处,调整好目标,争取新的机会。


更多内容请关注微信号“ewsos1”、在线问答“ask_doctor”
分享:
本文来源:http://m.ew86.com/lady/a/20160803/139299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