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再社会化问题值得注意

2011/2/18 来源:医网病友论坛a-A+

  再次,老年自我认识还包括对自己身体、精神状态,对自己社会角色及所处社会环境的认识。老年人心身状态具有明显的个性差异,其个体社会环境和角色地位也不尽相同。因此,每一位老人都应对自己的主、客观条件进行具体分析,在全面了解自身主体能力和客观环境所提供的可能性基础上,扬长避短,选择对自己来说即充实又可行的生活目标。

  ②生活技能。生活的内涵丰富多彩,退休后的闲暇,为老年人重建新的生活提供了许多新的机会。新的老年生活,要求主体掌握新的生活技能,而对新技能的掌握,又是使老年生活大放异彩的保证。例如。合肥军分区的一位离休干部,原来对日语一窍不通;离休后经过刻苦自学,终于成了一位小有名气的日语翻译,还收带了一百多名学生。

  除了“奋斗—工作型”的生活技能外,老年人还应学习“情趣—适应型”的生活技能。练字、习画、养花、喂鸟、打太极拳、作健身操,直至含饴养孙、料理家务等等,其间都充满了老年生活的乐趣;而要充分享受这些乐趣,就需要掌握许多自己过去不曾具有的新技能。此外,随着年龄增长,老年人的心身状况不断发生变化,要适应这些变化,也有许多相应的技能需要学习,以提高自己主体活跃和养生护理的水平,增强生活能力,延缓衰老过程。

  总之,在整个老年期间不断地学习新的生活技能,老年人就能主动把握和改善自己的命运,做人生道路上的强者。

  ③角色学习。在现实生活中据有某种特定身份、地位,并按照与该身份、地位相适应的预期行为行动的个人,即社会学意义上的“角色”。

  每种角色都有一套相关角色行为的社会标准。这些标准规定着个体在扮演该角色时必须遵守的规范。角色,可以说是社会对个人职能的划分,它不仅标定了个人的身份,而且指出了个人在社会中的地位和社会关系中的位置。所有这些角色都不是个体自己主观认定的,而是社会客观赋予的。


更多内容请关注微信号“ewsos1”、在线问答“ask_doctor”
分享:
本文来源:http://m.ew86.com/laoren/a/20110218/3482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