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使个性非常合,又充满爱的婚姻,也并不说明不存在问题。生活会随着夫妻关系的渐进逐渐变化。 婚前多参加活动学习沟通 “工作坊”从生理上来解释婚姻问题,的确是有一定道理。另一方面,夫妻离婚的原因多为没事闹成有事,小事闹成大事。这就是面对冲突和磨合的承受和处理能力欠缺。比如丈夫答应回家买菜,但是忘记了。此时妻子用指责性的话问
连买个菜都会忘记,你还做得好什么呀。”丈夫感到威胁和挑衅,自然会反驳。这样会让矛盾升级。 在国外,学校里的社团组织从中学就会教学生沟通的能力,非功利组织,教会、专业的心理机构等也会参与类似教育。工作坊也非常普遍,但与国内的治疗不同,他们多为有类似需要的人聚在一起,通过交流感受的共享过程明白更多的道理。结婚前应该多参加相对放松的活动,了解基本的交流误区,等到出现问题才解决,情况复杂许多。婚姻也是如此,假设已经出现状况,即便解决,可能还会发展到一个新阶段。建议心理机构应该教人学会在一种成长发展中,双方怎么去面对矛盾和良好的沟通的能力。
各地的婚姻工作坊有多种形式:如婚姻失败工作坊和婚姻前工作坊等,通过婚姻幸福度测评、家庭心理剧场、实例分析、团体互动、实战演练等来实现。 提前准备型:台湾有机构邀请新婚夫妻到某地旅行,讲述彼此对婚姻生活的期待与信念,营造互信互赖的亲密关系。
通过两天一夜的活动,教沟通与冲突的处理及婚姻关系的相处之道。 家庭系统排列:德国心理治疗大师波特·海宁格发现在家庭系统中,有一些隐藏着的、不易被意识或觉察到的动力操控着家庭成员间的关系———爱的序位。如果跟随“爱的序位”和家人相处,关系会很好;反之家人则会受困扰,这些困扰就是“牵连”。于是,产生“系统整合”工作坊,它在家庭治疗上的运用被称为“家庭整合”。
EAP服务:越来越多的国内企业开始引入EAP服务,即企业员工援助计划,其中一项重要内容是工作—家庭平衡计划,帮助员工找到工作和家庭的平衡点。工作坊全部采用体验式学习。培训对象多为企业家和中高层管理层及愿意探索家庭与工作关系的从业人员。
编辑力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