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介绍,目前,这家公司每年在泉州市场上只能收到200-300吨潲水油,与全市总量逾万吨相差甚远。由于无油可加工,现在该公司已经将回收业务转向国内其他市场。
更值得注意的是,根据有关部门保守估计,全国城市餐厨垃圾每天产生量不低于30万吨,每年产生的餐厨垃圾不低于6000万吨。随着餐饮业零售额以每年近21%的速度增长,餐厨垃圾还将如滚雪球般增长。
在东莞,被查处的窝点位于东莞塘厦镇蛟乙塘社区恒星小学附近。整个厂区就只是一个简易的棚子,里面架了两口长约2米、宽1米的大铁锅,铁锅下方挖了深坑以便烧火加温。铁锅旁,用编织袋装着的泔水还滴滴答答渗出油水。何勇说,在加热时自己拿着一根约两米长的大铁锹在锅里搅拌,在加热到一定温度后,油脂就会漂浮上来,然后用勺舀进旁边的蓝色铁皮的大油罐。
实际上,这只完成了提炼地沟油成品的第一道工序。据东莞长安镇一名知情人透露,这些简单加热分离出来的泔水油还需经过脱色、提纯和去味,才能提炼成所谓的“成品油”。在这个过程中,泔水油被倒入一种过滤设备,并加入动植物油提炼过程中都会用到的“活性白土”,从而使原本呈褐红色的油体变得清澈透明些,而且在这个过程中油的酸价也会因此降低,最后放入真空罐加温去除异味。经过这样的一个完整的处理过程,潲水油就堂而皇之成为可以在市面销售流通的成品油。
值得注意的是,养殖场也是地沟油制售的一个重要“窝点”。《经济参考报》记者在搜索引擎键入“求购潲水”,能检索到超过50万条网页。收购潲水的大多标明“养猪,价格面议”。
在实地调查中,记者注意到,骑着三轮摩托车或单车活跃在各大酒楼餐馆之间收泔水的也都说是卖给养殖场。然而,据东莞市食品安全部门负责人介绍,有些养殖场养猪是幌子,实际是制售地沟油。他们将收集来的泔水,先提炼出地沟油,残渣便用来喂猪。
何勇告诉《经济参考报》记者,自己听老板说过,在惠州市博罗县、深圳、东莞等地都有这样的养殖场。黄风洪说,即使将这些泔水渣或下水道的油脂残渣用来喂猪,产出的猪肉也会含有相应的有害物质,也就是人们俗称的“垃圾猪”。
揭开利益链各环节的“利润秘密”
在广州市盘福路收泔水的一名李姓男子告诉《经济参考报》记者,酒楼餐馆的泔水收购一般都是包年的,根据泔水的成色,也就是油脂含量的高低来定价,一般越大型的酒楼、宾馆的泔水价格会越高。根据量的不同,一年五六百到一千多元不等。
为什么地沟油屡禁不止?最根本的原因还是利益驱动。
即使在广州市天河区和番禺区的两个餐厨垃圾生化处理示范点,这里的餐饮垃圾都是源自部分垃圾分类试点小区分离出来的厨余垃圾,并非来自酒楼宾馆。李廷贵坦言,酒楼宾馆不愿把餐饮垃圾交由环卫部门处理主要还是费用的问题。如果把餐饮垃圾交由环卫部门,他们需要按数量交纳一定费用,目前,广州市垃圾收运费为每桶(0.3立方米)7.5元,处理费每桶6元。而卖给收泔水的不仅省去这笔费用,还能赚钱,因此,多数酒楼宾馆选择了后者。换言之,在泔水处理的第一个环节,酒楼餐馆为了方
便和利益,为地沟油提炼提供了原料来源。
在广州市盘福路收泔水的一名李姓男子告诉记者,酒楼餐馆的泔水收购一般都是包年的,根据泔水的成色,也就是油脂含量的高低来定价,一般越大型的酒楼、宾馆的泔水价格会越高。根据量的不同,一年五六百到一千多元不等。
广州市长期关注垃圾处理的市民“巴索风云”表示,尽管酒楼餐馆出售泔水的获利不多,但比起向政府垃圾处理部门交纳餐饮垃圾处理费而言,还是有赚头,这也是为什么那些政府制定的回收企业到最后做不下去的原因。
东莞市垃圾处理部门透露,早在几年前,东莞市就计划出台规定餐饮垃圾需交由政府统一处理,但这样,餐馆不仅不能通过出售潲水赚钱,反而还要缴纳垃圾处理费,根本无法执行,最终这个计划不了了之。
黄凤洪说,据调查,废油脂加工称得上暴利行业,每加工一桶(约180公斤)毛油再加上精炼成所谓的食用油,成本才100多元,而售价却可以卖到五六百元,即每公斤3元左右。按此计算,每生产一吨地沟油,便可获利2000元到2500元。
何勇证实了这一点。他说,当整个厂里提炼出的地沟油积累到一定数量后,老板就会派车被送往东莞和深圳的一些农批市场出售。因为价格便宜,不少餐馆特别是用油量大的小摊、大排档的经营者购买这类劣质油。
除了生产老板的利润,“油贩子”也能从中赚得一笔。据了解,一般油贩子上门来收购地沟油约3600元一吨,而转手卖出去则约5000元一吨,除去运输等成本,油贩子每吨可赚净利润达1000元。
广州市粮食集团油脂分公司负责销售的罗经理说:“地沟油的价格,与正品的花生油或调和油的差价实在太大,这也是地沟油为什么有市场的原因所在。”目前,纯正花生油批发价为每公斤17 .8元,而以大豆油、菜籽油为主配置的调和油约每公斤11 .5元,更便宜的是以棕榈油生产的调和油,每公斤只需10元。
他给《经济参考报》记者算了一笔账:如果一个酒楼每月用油1吨,使用花生油和地沟油的成本差价高达12000多元,即使与棕榈油相比,也能节省5000元。据他了解,“一些个体小餐馆、小酒楼,还有些工厂的食堂,为了节省成本,会选择买那些问题油,然后与棕榈油调兑着用”。
此外,地沟油的制售越来越隐蔽也成为查处地沟油的一点重要难点。何东平说,如今地沟油的销售已经变得很隐蔽。油贩子通常在收购来的地沟油中,兑入相对比较便宜的、正品的色拉油和棕榈油,并贴上标签,甚至有些还打上了“Q S”质量安全标识,然后再进入粮油市场。
实际上,某种意义上何勇的“倒戈相向”也颇具偶然性。在地沟油生产窝点工作5天的他如果不是不慎跌入油锅烫伤,这个窝点可能还会持续生产更长的时间。《经济参考报》记者了解到,自4月受伤至何勇向记者爆料,期间差不多已有一个月时间,而促使何勇“爆料”的原因主要是他们担心老板会“跑路”,不负责任。
何勇告诉记者,近一个月时间里,何勇的治疗费用超过10万元。医生告诉他,接下来必须进行植皮手术,至少还需要10到20万元,再加上工伤的索赔,估计近百万元。考虑到这样的费用,老板可能会“跑路”不认账,何勇才主动向媒体爆料,东莞市食品安全部门才得以捣毁这个老板经营的两个地沟油生产窝点。
在东莞塘厦的一家农批市场,一名来自湖南的不愿透露姓名的批发商说:“其实在市场一直都有这些问题油流通,经常有人上门推销,尽管大家都不说,但价格那么低,肯定不会是好油。不过,有些工厂食堂,还有小摊和大排档的经营者就要买这样的便宜油,好油卖不掉,只能兼带着卖些问题油。”
东莞市食品安全委员会办公室有关负责人表示,将地沟油掺杂于正常的食用油之中,让查处变得更加困难。一般情况下,食用了掺杂地沟油的消费者,并不能立即呈现相关不良反应,这给地沟油流向餐桌提供了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