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点2010养生热之痛:关注食品安全

2010/12/22 来源:今日早报a-A+

    事件回顾4

    青岛韭菜农药超标

    据《齐鲁晚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报道,山东青岛连续发生几起食用韭菜中毒事件,为保证市民餐桌安全,青岛市工商局严控各大批发市场韭菜进入,每筐必检,截至目前共查获并销毁农药残留超标韭菜1950公斤。

    青岛一些医院陆续接到9名食用韭菜后中毒的患者,他们都是食用韭菜之后出现了头疼、恶心、腹泻等症状,经医院检查属于有机磷中毒,也就是说韭菜上的残余农药严重超标导致中毒。

    发生了韭菜中毒事件后,青岛市工商局下发紧急通知,要求执法人员每天对农产品批发市场、农产品零售市场以及商场超市的蔬菜实行不间断拉网式监管。调查发现,不合格韭菜主要来自高密的夏庄镇、河崖镇及寿光的稻田镇等三个镇,销售渠道全部是在早、夜市。

    点评:农药残留超标,与其说是菜农的疏忽,不如说是市场监管的不利,所有进入市场的农产品难道不需要经过一定的检验核查就能直接进入菜市,进而直接进入市民的菜篮吗?到底是谁的疏忽,显而易见。

    事件回顾5

    早熟门——激素和抗生素

    在8月份闹得沸沸扬扬的圣元奶粉导致婴儿性早熟事件中,圣元公司应该算是比较冤枉的。因为国家相关部门检测后称,奶粉是安全的。而在其后蒙牛和伊利的公开“对掐”事件中,人们发现圣元不过是蒙牛和伊利利用公关公司进行有计划的相互攻击时被殃及的“池鱼”。

    不过,牛奶是否安全,仍然成为一个被广为关注的话题。对掐事件之后,有养殖户主动向媒体报料,用人工养殖奶牛产出的牛奶为原料生产的奶粉中含有激素不可避免——我国60%以上的奶牛处于散养,奶牛大多是12个月不断挤奶,如果不保持一定的激素水平,很难达到规定的产奶量。

    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研究员蒋高明说,为了追求利润最大化,人们严重改变了动物的生长习性,牛奶生产要借助于药物已成为行业公开的秘密。国家乳品研究中心高级工程师李涛博士也曾透露,奶粉中含激素并非个案,对不孕奶牛注射催奶液追求高出奶率已成行业潜规则。李涛介绍说,“我国当前的奶牛饲养方式与传统不一样,差别体现在出奶率上。因为奶牛分泌乳汁的多少与身体内的激素含量有关。为追求更高的出奶率,一般就是对奶牛进行肌肉注射。”

    除了激素,抗生素同样也被广泛用于奶牛养殖过程中。有专家调查发现,目前我国一般奶牛场中,奶牛乳腺炎的患病率在30%左右,而治疗的方法就是打抗生素。治疗奶牛乳腺炎的药物一般是青霉素、链霉素等抗生素。

    点评:什么样的牛奶是安全的?在“三聚氰胺”事件之后,消费者刚刚树立起来的小小信心又一次被摧毁。更让人担忧的是,就在不久前,媒体再次揭开行业内幕:激素和抗生素广泛应用于畜禽养殖业。每天喝奶吃肉,就相当于每天吃下一定剂量的抗生素和激素。面对餐桌,我们可以选择的安全食品是那样的少。

    事件回顾6

    和欧洲多个国家输入型的超级细菌感染案例不同,中国的两名感染者是初生的婴儿,并没有跨国旅行的经历,也就是说,和印度、巴基斯坦一样,中国本土就有滋生超级细菌的土壤,而这几个国家正好都是抗生素滥用大国。

    研发一种新的抗生素需要十年,而让这种新的抗生素失效,只需要两年。目前,随着新抗生素的研发呈下降趋势,最近两年更是没有一种新药问世,在每个抗生素滥用大国,各种普通耐药菌和超级细菌的增长速度都甚为惊人。截至今年11月,超级细菌在4大洲、超过20个国家生根发芽,其中也包括中国。10月26日,中国疾控中心通报了中国大陆有3例感染超级细菌的病例。

    虽然这种新型的超级细菌造成的绝对死亡人数并不多,也没有像SARS和甲流一样在人群中大规模地扩散,但它的出现还是让各国如临大敌。因为它几乎无药可医,在全球上市的将近200种抗生素对这种新型超级细菌几乎束手无策,欧洲甚至有医生惊呼,至少10年内没有抗生素可以完全有效地对付这种细菌。

    在中国,抗菌药被视为万能药,小到感冒、发烧、咳嗽、拔牙,大到外科手术、肺炎,无论是医生、药店还是病人,首选药物就是抗生素,在我国销售量排在前15位的药品中,有10种是抗生素。虽然动物体内残留的抗生素对人体的直接毒性很小,但动物的细菌耐药性会通过食物链传递到人,在人体内埋下一颗定时炸弹,将来一旦发生细菌感染,很可能无药可治。

    点评:中国老百姓自备抗生素早已是司空见惯的事了,感冒了自己去药店就能买到各种消炎抗生素药物,去医院看病医生随便就能开好几天的生理盐水,这已经不是一个医疗漏洞,而是长年累月的痼疾了,可怕就可怕在至今连很多医生都不知道自己这样的治疗方式是错的,超级细菌在中国的内源性出现不是偶然,而是必然。

    事件回顾7

    从假蜂蜜到假蜂胶

    央视《每周质量报告》对蜂胶产品质量问题的曝光中称,浙江全金药业生产的假蜂胶在杭州不少药店均有销售,还称在蜂胶原材料中添加树胶造假是行业内非常普遍的现象,已经存在十余年。在央视报道之后,仍有三个问题困扰人心:一是蜂胶和树胶真的无法区别吗?二是市场上大多数为假冒蜂胶吗?三是蜂胶生产企业是否知假造假?

    因为蜂胶和树胶主要成分都是黄酮类物质,如何区分一直是业界的一道难题。经过十年的研究,“蜂之语”研究出了一套“指纹图谱”技术。技术很专业,实验室周主任解释尽量深入浅出:通过技术手段从蜂胶或者树胶中将黄酮类物质提取出来,然后放到高校液相色谱仪里,每个物质都出现一张类似于“心电图”一样的波峰。不同的物质会在不同的地方出现不同的“峰”,技术上称为“谱带”。正是根据蜂胶和树胶谱带的不同,是以区别。

    是不是因为蜂胶、树胶难以检测,会不会有些企业不小心买到了假原料,也就是树胶原料,然后当作蜂胶来生产,换句话说是不是那些卖假蜂胶成品的企业本身也是受害者?有生产厂家坦言,原料进来的时候,一是价格判断,近年来,纯蜂胶价格每公斤为七八百元,而树胶每公斤只要150元上下。二是外形判断,树胶的原料是杨树芽,只要稍有经验,那和假蜂胶还是一眼就能辨别出来的,提取过程中气味也完全不一样。即便是提取后两者外观接近,但是气味还是能够分辨出来的。所以,“知假造假”,不可原谅。

    点评:从假蜂蜜到假蜂胶,制假者的不良居心和唯利是图就不用多说了,只是作为消费者以后该以怎样的心态去选购蜂产品?


更多内容请关注微信号“ewsos1”、在线问答“ask_doctor”
分享:
本文来源:http://m.ew86.com/news/jdxw/20101222/33607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