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配担架员不出诊 担架员缺失折射120发展瓶颈

2011/2/22 来源:中国青年报a-A+

    还有哪些薄弱环节

    担架员缺失、人员编制不足、一线医护人员年龄逐年增大、晋升职称困难等问题困扰着120,还有哪些深层次的问题和薄弱环节,在制约着120的发展呢?

    据乌鲁木齐红十字急救中心副主任王晓静介绍,截至2010年12月,急救中心共有直属急救站4个,30家医院成为网络医院,依托式急救站已发展到27个。

    “这些直属站和依托站通过120统一的调度指挥,共同承担着乌鲁木齐地区及辐射周边的自然灾害、事故灾难、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医疗救援;大型社会活动的医疗救援保障;日常危、急、重患者的紧急救治、转运;国防、旅游医疗救援保障等。”王晓静说。

    但据记者了解,乌鲁木齐市院前急救网络布局是依据依托医院的所在位置而定,没有遵循“5~8公里为急救半径建站原则”,更没有纳入城市发展规划,造成了目前站点布局疏密悬殊的现象。

    “急救网络现有的急救站,因为医疗机构所在位置的原因,导致新市区站点过于密集,医疗资源闲置浪费;天山区部分区域、达坂城区、乌鲁木齐县南郊站点不均衡或严重不足,形成了医疗资源浪费和紧缺并存的现状。”王晓静说。

    多年来,乌鲁木齐市急救中心的建设和网络运行虽已初具规模,发挥了应有的社会服务功能,但随着城市的快速发展和社会对急救服务需求的不断增长,现有的急救体系已明显滞后。

    王晓静说,乌鲁木齐市应急医疗救援体系主要依托医疗机构完全自筹资金,以自愿申请的方式加入体系,这种模式的体系建设难以形成强有力的整体管理,无法建立稳定的专业队伍,且基本运行也难有成效。

    “目前急救网络全额拨款部分只是限定于调度指挥中心和中心直属站,依托网络急救站点的建设和运营资金均由医疗机构承担,因而资金无保障,加之财政投入不足,导致网络整体发展不均衡,行业监督和管理效能不高。”王晓静说。

    更令人担忧的是,乌鲁木齐市的社会整体应急救援体系缺乏联动和协同机制,迫切需要统一组织指挥和协调。

    “当发生突发公共事件时,110、119、120等部门都会介入现场,但并无联动机制。由于职能交叉,容易造成职责不明,可能由此失去最佳的救援时机。这与国家构建统一指挥,反应灵敏、协调有序、运转高效的应急管理机制不相适应。”王晓静说。到目前为止,民航、铁路以及乌鲁木齐辖区内大型企业的应急医疗救援与120医疗急救体系也依然没有相应的联动机制。

    另据记者了解,由于全民社会保障体系尚不健全,应急医疗急救缺乏保障,目前除政府指定的“三无人员”初步的医疗急救有保障外,每年还有相当数量的“暂时无主人员”,如外来务工人员、流动人员、甚至是外地旅游者的应急救治费用最终由各医疗机构及急救中心承担,少则几万元,多则数十万元甚至上百万元,最终的补偿落实存在较大困难。

    此外,截至目前,乌鲁木齐市仍未建立卫生应急基本物资储备库制度,卫生应急基本物资,如个人防护用品、医用器材、医疗急救装备、急救药品、后勤保障装备、特种急救药品、野外或异地救援装备等储备几乎为零。

    “这需要政府加强统一领导,财政积极支持,按要求采购储备相应的卫生应急基本物资,实行动态管理,保证处于可有效使用状态,以确保一旦发生大型突发公共事件时,能够立即调配使用。”王晓静说。

    如何让乌鲁木齐院前急救真正做到高效、快捷,这是考量政府公共治理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好消息是,乌鲁木齐市刚刚制订出的《十二五发展规划》中,针对急救网络建设,已确定增设新的急救网点、增加移动指挥车等措施。

    “从《规划》中可以看出,政府已经意识到建立高效快捷的急救网络的重要性,政府将依据乌鲁木齐经济发展现状和综合实力,结合社会需求,调整目前网络布局,统一调配和整合急救资源,合理规划网络布局并纳入城市整体规划,使现有的医疗资源得以充分的利用,发挥最大的效能。”贾志军说。


更多内容请关注微信号“ewsos1”、在线问答“ask_doctor”
分享:
本文来源:http://m.ew86.com/news/jdxw/20110222/3490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