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添加剂乱象调查:身边美味多勾兑而来

2011/4/22 来源:新文化报a-A+

  ■小贴士

  三招辨别食品添加剂

  很多消费者或许还不清楚,自己买的“调味品”,实际是食品添加剂类的香精香料。

  低档餐馆一般为了招揽顾客而大肆使用这种“香料”,给顾客的饮食安全造成隐患。那么食品添加剂和调味品该如何区别呢?

  安琪酵母股份有限公司调味技术总监刘政芳介绍:“最准确的方法是查看该产品生产企业的生产许可证。调味品所获得的是食品生产许可证,证书编号开头字母为QS;而食品添加剂所获得的是工业生产许可证,其证号开头字母为XK。”

  “其次,大家可以观察所购买产品的包装,正规生产企业在产品包装上一般都会醒目地注明产品的类别,是属于复合调味料还是食品添加剂。”

  “再次,查看产品主要成分也可以作为判断方法之一,作为调味品,它的主要成分应为动植物提取物、酵母抽提物等天然安全的成分。”刘政芳最后补充道。

  多方声音

  牛肉膏争论背后的“信任危机”

  染色馒头事件后,紧接着各地媒体掀起了声讨“牛肉膏”的浪潮。

  财经评论家叶檀日前评论:“从三聚氰胺到染色馒头,食品变成化学试验品震惊社会,社会的诚信安全底线摇摇欲坠。有法不依,监管失灵,从监管者到制造者缺乏最基本的责任心,呵护诚信的行为得不到基本鼓励,产权保护失灵造成食品劣胜优汰,是食品安全崩溃的三大主因。”

  而温总理近日的愤慨更让人感觉到问题的严重性。“这些恶性的食品安全事件足以表明,诚信的缺失、道德的滑坡已经到了何等严重的地步。”

  吉林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食品科学教研室主任刘学军认为,目前中国食品生产加工单位约有44.8万家,单靠执法部门的监管似乎也是杯水车薪,特别是很多小食品厂、小作坊以及销售过程中出现的小摊贩、游击队的状况,短期内很难改变。“将食品企业主的道德和素质进行提高,一点都不是拔高,一个食品厂家,如果什么都敢往食品中添加,等于谋财害命。在千方百计加强监管的同时,绝对不能忽视企业主的道德问题,做食品的其实更应该有点良心”。

  中国农业网上的一则评论也在担忧:“染色馒头”等恶性食品安全事件深层危害性的告诫,一个国家,如果没有国民素质的提高和道德的力量,绝不可能成为一个真正强大的国家、一个受人尊敬的国家。

  深度思考

  食品添加剂乱象究竟谁的错?

  食品添加剂不可或缺

  “食品添加剂有些被妖魔化了,这不正常。”中国食品添加剂和配料协会秘书长薛毅说,“每一种添加剂都有自己的作用。”

  吉林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食品科学教研室主任刘学军教授举例说:“比如,大豆油中添加抗氧化剂,可以延长产品的保质期。目前市场销售的瓶装食用油里面,基本都含有抗氧化剂。如果按照国家规定指标添加,不会改变豆油营养和分子结构,这可以较大限度地利用现有的粮食资源,同时又不改变豆油的口味。”

  针对市场各种各样的香精,刘学军认为,“例如牛奶雪糕,因为有了草莓、桃子、巧克力等香精,就可以满足不同消费者的需求,在严格执行添加指标的情况下,不会对人体产生任何危害。”

  山东大学公共卫生学院于红霞教授表示,“食品行业有一句话说:没有食品添加剂,就没有现代的食品工业。食品添加剂是食品工业中不可缺少的工艺环节。”于红霞说,现在消费者对食品添加剂认识有误区,像苏丹红、瘦肉精这类的,只能算是添加剂,但不能说是食品添加剂,因为它没有经过国家批准。“都是食品添加剂惹的祸”这个说法不准确,犯错的不一定都是食品添加剂,更多的是使用非食品添加剂的添加剂,或者使用已经淘汰的食品添加剂。

  添加环节现监管盲区

  有观点说,一些企业或者个人用工业添加剂添加在食品里面,或者超范围使用、超标使用添加剂。

  消费者没有能力检测和鉴别。我国出台了《食品添加剂使用卫生标准》、《食品添加剂卫生管理办法》、《食品添加剂生产企业卫生规范》等一系列标准和法规,对食品添加剂使用进行监管。但是,食品添加剂的添加环节并没有暴露在公众面前,也不可能实现24小时监管。

  长春市一家食品企业负责人王先生表示,除了每个月或者一个季度会有卫生、质监等部门来进行定期抽检以外,大多数的时候是企业的“良心活”。

  “以月饼生产为例,在使用防腐剂的时候,强制性国家标准规定,月饼中允许限量使用防腐剂山梨酸,但不得使用防腐剂苯甲酸。但是如果碰巧赶上防腐剂山梨酸用完了,如果用苯甲酸代替的话,肯定就已经违反国家相关规定了,如果我生产月饼的时候,多放一些防腐剂,这样月饼保质期可以延长一些,如果我生产出来的商品销往检验和监管相对薄弱的农村市场,估计被有关部门检查到的比率也会很低。但是作为正规的企业不能这样做,而那些比较零散不成规模的作坊式企业,很难保证他们遇到同样的情况会怎么做。”王先生表示, “生产者的道德是需要用监管来制约的,如果没有监管,只谈道德,显然是苍白的”。

  “为什么每一次出现问题都是在商场环节,在销售终端出现问题倒查到生产环节,才将问题的真相大白于天下,在源头监管上的薄弱可见一斑。”刘学军表示,“监管不力、执法不严,显然也是不断产生食品安全事件的重要因素之一。”

  分而治之何时休?

  食品安全问题久治不愈,监管不到位已经被诟病已久。而分而治之一直被认为是目前的体制弊端。

  监管部门的查处大致的脉络是,工商部门在市场上抽样,然后委托食品检验部门检测,工商部门拿到检验报告后,通知企业,企业提出异议需要出示证据。企业未提出异议,工商部门则要求相关产品下架,并处罚企业。

  省内一位对食品监管有着较深研究的不愿具名的专家表示,按照目前的行政职能分工,工商部门负责市场流通体系的监管,质监部门负责厂家生产的监管。生产、流通环节的监管是相对独立和割裂的,这不利于整个食品链条监管的系统性。“这非常容易造成执法方面责任的互相推诿,甚至有关部门为了部门自身利益而将责任推给对方”。

  “多个地方之所以成立食品安全委员会就是因为这个原因,貌似有一支有着多个政府部门组成的庞大的执法队伍,但是实际上可能会由于责任不明细而在执法力度上大打折扣。”该人士称。

  模式探寻

  “香港经验”最有借鉴意义

  刘学军表示,香港95%食品为进口,内地食品监管完全可以借鉴香港的经验。

  香港食品安全监管体系由香港食物及卫生局、食物环境卫生署(以下简称食环署)、渔农自然护理署(以下简称渔护署)以及政府化验所等部门构成,职权划分为:香港食物及卫生局全权负责食品安全的决策,制定食品管理政策。政策由食环署执行。此外,渔护署管理渔农事宜和政府新鲜副食品批发市场,政府化验所承担食物检测任务。

  食环署下辖的食物安全中心专门负责食物安全监管,目前已成为最主要的食物安全监管机构。其职能主要包括:预防有问题食物流入香港、追查问题食物来源、收集各地有关食物安全的消息以及国际最新的食物安全标准等。

  “香港监管模式在食品生产、销售、消费等各个环节都由一个部门负责,有效避免多头执法、重复执法和执法缺位等问题,能保证较高的监管效率。”刘学军表示。

  最新消息

  网格化监管严打食品非法添加

  国务院要求从严审核、制定食品添加剂新品种国家标准

  据新华社电,为进一步加强食品添加剂监管,国务院办公厅下发通知要求,严厉打击食品非法添加行为,强化地方政府责任,严格落实部门责任,加大责任追究力度。

  通知要求,要严厉打击食品非法添加行为。严禁在食品中添加非食用物质,任何单位和个人禁止在食品生产中使用食品添加剂以外的任何化学物质和其他可能危害人体健康的物质;加强非法添加行为监督查验,加大监督检查力度,实行网格化监管,明确责任,分片包干,消除监管死角;依法从重惩处非法添加行为,有关部门要制定依法严惩食品非法添加行为的具体办法。

  通知指出,要规范食品添加剂生产使用。严格监管食品添加剂生产销售,质检部门要从严惩处未经许可擅自生产的企业;工商部门要监督食品添加剂销售者建立并严格执行进货查验、销售台账制度,严厉查处无照经营和违法销售假冒伪劣食品添加剂的行为;食品生产经营单位和餐饮服务单位要严格执行食品添加剂进货查验、记录制度,不得购入标识不规范、来源不明的食品添加剂,严格按照相关法律法规和标准规定的范围和限量使用食品添加剂;完善食品添加剂标准,卫生部要从严审核、制定食品添加剂新品种国家标准,2011年年底前要制定并公布复配食品添加剂通用安全标准和食品添加剂标识标准。

  通知还要求,要加强长效机制建设。强化监测预警,加强食品污染物监测和食源性疾病监测网络建设;强化协调联动;强化诚信自律,2011年年底前,各监管部门按系统对所有食品生产经营者建立食品安全信用档案;强化社会监督,地方各级政府要建立健全食品安全有奖举报制度,同时要打击虚假新闻,对造成社会恐慌的假新闻制造者,要严肃追究责任。


更多内容请关注微信号“ewsos1”、在线问答“ask_doctor”
分享:
本文来源:http://m.ew86.com/news/jdxw/20110422/36298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