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药残留检测———同一块韭菜地五点取样
除了食品添加剂,和一些容易被添加到食品中的非食用物质,蔬菜农药残留也是威胁食品安全的一大因素。
承担着农残检测任务的是我省的农业部门。
今年,韭菜、芹菜等蔬菜是农药残留的检测重点。省农产品质检中心主任闫会平说,以检测韭菜中的农残为例,为了保证所取样品的代表性、惟一性和可追溯性,工作人员必须深入田间地头、农贸市场、超市进行取样。取样时,她们采用了五点法,即在一大块芹菜地里,从东、西、南、北和地中间,共五点分别采样。采样后,接下来把每一份样品搅碎,取每一份的1/4,再从这1/4中取100克装入留样盒,冷冻保存,送到省农产品质检中心进行冷藏。
开始化验前,首先要对样品解冻。工作人员先将样品进行称量,高脚烧杯里需要盛放25克样品。接下来,在高脚烧杯里放入50毫升的有机溶剂,在一个高速旋转的机器中,将样品高速匀浆2分钟。匀浆后,原本被切成1平方厘米见方的韭菜被磨成了菜糊糊。随后,菜糊糊被倒入量筒的漏斗上,通过滤纸将液体滤下来,又经过专业系列处理后,样品中的农药残留提取出来被分装在样品瓶中,被送到气相色谱仪(专业检测农药残留的仪器)进行电脑分析,得出结果。
不鼓励消费者进行自费检验
从农业部门到质监部门,再到食药监部门,一条从农田到餐桌的食品安全检测线目前已经形成。目前,我省有上百家食品检测机构(含专业机构和辅助机构)。但这些机构往往只承接政府部门下达的检验检测任务。对于消费者自检,又将如何对待呢?
“消费者个人来做检测的特别少。”赵利军介绍,之所以出现“消费者自行检测少”的现象,除了检测费用比较高之外,检测结果的效力不足也是原因之一。“一些商家或企业,常常会以消费者购买的食品动了包装或说是假货为由,拒不承认消费者自费检验拿到的检验报告,为消费者维权造成新的壁垒。”
山西省食品药品检验所相关人士也表示,“并不鼓励消费者自费检验。”首先是样本的可靠性,没有专业的设施设备,消费者很难保证被检样品不被污染。因此,发现问题,还是要第一时间向相关行政部门举报。
面对非食用物质实验室检测心有余力不足
尽管多个检测机构为食品添加剂的安全使用把关,但很多时候,面对浩繁的食品添加剂、可能被加入食品中的非食用物质,实验室检测却显得十分无奈。
卫生部近日重新汇总发布《食品中可能违法添加的非食用物质和易滥用的食品添加剂名单》,这份名单中,包含共47种“违法添加的非食用物质”和22种“易滥用食品添加剂品种”。
仅仅69种就有37类“暂缺”检测方法,比例超过了53%。
赵利军介绍,目前国内市场上使用的添加剂有2000多种,但有检测依据、可在实验室进行检测的食品添加剂不到100种。以赵利军所在的太原市质检所为例,可以检测的添加剂包括防腐剂、甜味剂、增白剂等几个大类,设备能力可检的约有40种。
山西大学一位食品工业方面的专家表示,在当前的食品乱象中,检测标准的缺失也是重要因素。应尽快完善相关标准的制定以及检测方法的出台。对于一些受困于技术难度的检测方法,应当加快技术攻关,尽快实现方便检测、低成本检测。在食品安全的问题上,付出任何代价都是值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