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现大量添加剂
金辉公司在写字楼内共有四间房屋,分别作为库房、培训教室和办公区。
在库房内,靠窗的位置摆放着半人高、直径1米多高的几口大桶,一个桶内是浓稠的红色油汤,旁边的漏勺内盛放着大量花椒,还有一些蒸好的包子,这些食材均是露天存放,没有防尘措施。在库房里,记者还发现一些食品添加剂,包装袋上显示的成分为“亚硝酸钠”、“呈味核苷酸二钠”等。据介绍,这些添加剂虽未被禁止使用,但在用量上有严格限制。
培训教室摆放小吃车、烧烤架和冰激凌机等,同时也存放着大量调味品和食品添加剂。
在办公区内,七八名工作人员正在忙碌。他们的日常工作是接听来电和在网上发布培训广告。记者看到,这里有点钞机、公司财务章及大量培训合同。
授权证书被证伪造
挂在墙壁上的授权证书,遭到湖北周黑鸭厂家代表王先生的否认。王先生介绍,周黑鸭在武汉以外的地方只有直营店,从没有开展过技术转让业务。他对金辉公司的卫生条件表示忧虑,认为对周黑鸭声誉造成了不良影响。刘茂广只得承认,这些由“武汉餐饮技术研发联合会”颁发的授权证书标牌,实为公司自制。
下午6时,金辉公司停止营业,授权证书等被没收,刘茂广及其他公司工作人员被警方带走协助调查。
■ 对话
“有牌子人家才会信你”
新京报:你做培训有多长时间,培训过多少人员?
刘茂广:做培训这一行已经6年了,之前在东管头,去年才搬到这里。教过的人全国各地哪儿都有,已经记不清有多少了。
新京报:这些技术你是从哪里学来的,有授权吗?
刘茂广:我们授权就可以了。我以前当过厨师,这些技术也是我花钱买人家的配方,自己学出来的。像周黑鸭,是我去年花2000块钱,从六里桥一家门脸房学的。
新京报:挂在墙上那些授权的牌子是怎么回事?
刘茂广:牌子都是自己做的,有牌子人家才信你。
新京报:培训几天时间,学员就要支付几千元学费,你们能挣多少?
刘茂广:目前能从每个学员身上挣个几百块钱,管吃管住后也没剩多少,关健是这个事情已经做起来了,想停下来也难。
■ 相关新闻
全市重点查小餐饮
昨天,北京市卫生监督所表示,针对“蒸功夫”包子问题,将部署在全市范围内重点整顿小餐饮单位。截至目前,朝阳、昌平两区已检查4家“蒸功夫”包子店及3家其他现场制售包子店,未发现违法添加行为。
市卫生监督所表示,朝阳区呼家楼地区两家蒸功夫包子铺位于朝阳区东大桥路8号SOHO尚都北塔一层和朝阳区呼家楼南里27号楼。卫生监督员前往调查时处于已关闭状态。
同时,地铁安贞门附近的蒸功夫包子是一个临时的早餐售卖点,无餐饮服务许可证,其加工场所在安贞里1区20号楼东南角2层内。卫生监督员到达时两个违法经营场所也均处于关闭状态。
此外,昌平区霍营城铁站附近一制售蒸功夫包子的店铺未取得餐饮服务许可证,卫生监督执法人员对该店进行了查封,并对该店制作包子的和面机、压皮机、蒸汽炉及不锈钢桌依法进行了查封扣押。现场未查到加工包子所添加的“香精”及剩余食品原料。
目前,朝阳、昌平两区共检查蒸功夫包子店4家,检查其他现场制售包子店3家,未发现违法使用添加剂的违法行为。
市卫监所表示,对此事将“密切关注”,并部署在全市范围内对此类小餐饮进行重点整顿,一旦发现有违法添加和滥用食品添加剂的行为,将会严厉查处。同时,提醒居民发现此类违法事实可拨打北京市卫生局投诉举报电话12320进行举报。
■新京报社论:“香精包子”背后的产业链有多长
“香精包子”背后明显存在着一个违法产业链,这个违法产业链至少包括违法食品添加剂生产窝点、小餐饮培训公司以及遍布全国的“香精包子”店铺等。
《新京报》日前曝光北京一些包子店用神秘香精加工包子馅料,之后,昌平区卫生部门查封了相关包子店,并表示将对全区的包子铺进行检查。而《新京报》记者经过深入调查更发现,类似蒸功夫包子、周黑鸭、久久鸭等小餐饮食品,有专门的公司可以培训,培训的主要内容就是使用食品添加剂,一些市场上被禁售,或者来路不明的添加剂,在这种公司均可买到。
由此可见,“香精包子”的历史恐怕不是一年半载,但这么长时间以来,食品添加剂整治一轮接着一轮,可监管部门竟然对“香精包子”无知无觉,既未见专项的查处行动,也没有对消费者发出任何警示。“香精包子”的泛滥,监管方面的疏忽难辞其咎。
新闻中提到,某个制“香精包子”的店铺在8月就因无卫生许可证,被昌平卫生部门责令停业整顿,这个新闻细节暴露出两个问题,一是食品卫生的监管,似乎被简化为“查证”,对于不规范食品店可能存在的原料问题,并没有深究,态度之马虎可见一斑;二是所谓的“停业整顿”的处罚,其实也难以起到惩戒效果,不知道相关部门为何对违法包子店如此宽容?
好在,在新闻报道之后,监管部门迅速拿出了大动作,这算是亡羊补牢吧。但需提醒注意的是,查处“香精包子”,绝不只是封几家店了事,“香精包子”不只是个别无良店主干黑心事,发黑心财那么简单,“香精包子”背后可能存在着一个违法的“产业链”,从已有的报道看,这个违法产业链至少包括违法食品添加剂生产窝点、小餐饮培训公司以及遍布全国不少地方的“香精包子”店铺等。
“(包子)使用的香精达上百种,各种口味都有”;那个名为veltol牌子的香精,网上求购者甚多,有业内人士称,“做包子的几乎都用这种香精”。这些信息透露出违法添加剂生产规模之庞大;而小餐饮培训公司打着培训的幌子,实际上做着推广和销售违法添加剂的生意,这说明违法添加剂销售渠道之隐蔽;而“香精包子”店四处开花则表明,违法添加剂销售网络也已深入到全国城乡的不少地方。
如果不把这个产业链连根拔掉,在一阵风的查处之下,“香精包子”可能只是暂时销声匿迹,但只要监管高压稍一松懈,它必然会卷土重来。铲除这个产业链,显然不能只靠卫生、工商部门,目前公安部门正在展开“打四黑除四害”行动,“香精包子”及其背后的产业链就是一个现成的靶子。
还要提醒监管部门的是,“香精包子”暴露出的不仅是包子问题,其他如麻辣烫等小餐饮业,都是食品添加剂滥用的重灾区。食品监管当举一反三———要想严控食品添加剂的使用,监管部门应当对食品添加剂所有可能的流向都熟稔于心,做好有针对性的日常监管,这才是问题的治本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