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子突患怪病屡欲自杀 为救子母亲10年背儿四处求医

2011/11/14 来源:深圳新闻网a-A+

  安徽确诊

  找到生的希望

  2007年9月,黄六云背着儿子来到安徽合肥。有一天,唐龚宁为了不让母亲继续操劳,独自一个人一瘸一拐地来到一片树林,打算就在这片小树林里结束自己的生命。他怪异的举动引发不少路人围观,当天下午,黄六云就在交警的帮助下找到了他,两人见面后抱头痛哭,相约以后再苦再难也要互相支持。一位好心人了解到唐龚宁的情况后,把他介绍到安徽省中医院治疗,并捐助了一笔不小的治疗费用。正是在这里,唐龚宁的病被确诊为遗传性的“肝豆状核变性病”,简称“肝豆”,病因是由于患者体内基因变异,导致体内的铜无法排出,在肝脏、脾脏和大脑处聚集成“豆状”,损害人体机能,需要终身治疗。而安徽省中医院是全世界两家能治疗“肝豆”的专科医院之一。

  不管怎么样,母子俩终于找到了生的希望。经过在安徽省中医院两年多的治疗,唐龚宁的病渐渐有了起色,现在已经能自己走路,还能模模糊糊地说一些只有他的母亲才能听得懂的话,甚至还能骑单车。

  在安徽治病期间,唐龚宁借病友的电脑把自己4年来一笔一划写下的5万字《生命日记》发在了一个专为“肝豆”患者开辟的网站上。“小时候,我在妈妈的背脊上成长,很多温馨的片断我已经记不清了;而现在,我又在妈妈的脊背上,不是成长,而是等待死亡,妈妈说,我们是在行走,人活在世上,就要不停地行走。”“面对母亲蹒跚的脚步,佝偻的脊背,浸透衣裳的汗水,我只觉得一次又一次的羞愧难当,所以我无数次都想结束自己的生命……”在求医期间,病情一度恶化的唐龚宁在日记中这样描述自己的心路历程。

  遇到的好心人都记在本上

  黄六云告诉记者,她原本和丈夫一起经营着一家生产麦乳精的工厂,家境优越,大儿子当兵,小儿子在上学。然而,唐龚宁的发病成了这个幸福家庭的转折点,丈夫因此离家出走,去年,丈夫得肺癌去世,瘦小的黄六云从此承担起了抚养两个儿子的重担,她将房产等几乎所有值钱的东西都变卖了,又借了十多万元外债给儿子看病。2006年,她投奔在深圳工作的外甥,一边靠上街卖红薯粉、板栗补贴家用,一边四处借钱带着儿子去求医。之后,年年在学校英语考第一的小儿子为了给哥哥筹钱治病,也辍学来到深圳打工。

  黄六云如今带着唐龚宁租住在观澜一间只有20多平方米的老房子里,房里除了两张床,只有一套简易的炊具。唐龚宁说,房东是好人,每年只收他们1000元房租。

  这几年,黄六云遇到过很多好心人,她从随身携带的破旧挎包里摸出两个小本子,里面密密麻麻地记载着每一笔捐款。她说,她现在没有能力报答这些人,只能把他们的名字记在本上,记在心里。

  只想留下个

  健康的儿子

  唐龚宁的病情偶尔会反复,但黄六云说起这些似乎有些轻描淡写。她说,医生告诉过她,儿子的病情只要再继续治疗两年,也许就能跟正常人一样,但每月需要一两万元的治疗费,她现在却几乎无力抓住那仅有的一点希望。

  生活如此艰难,但或许是出于本能的母爱,她从未想过放弃儿子。她说,她不想自己走后留下一个生活不能自理的儿子独自在世上,她一定要治好儿子的病才能放心。

  因为这份坚持,黄六云曾被北京红十字学会评为“全国72名最坚强妇女”之一,但这并不是她看重的。记者问唐龚宁怎么看自己的妈妈,唐龚宁竖起大拇指,嘴里含混地说着什么,记者依稀分辨出,他是在说“世上只有妈妈好”。这时,黄六云的眼眶红了,之前说起这10年来的故事,她的眼眶一次也没有红过。或许,在她心里,只要有儿子这句话,一切都是值得的。

 


更多内容请关注微信号“ewsos1”、在线问答“ask_doctor”
分享:
本文来源:http://m.ew86.com/news/jdxw/20111114/44631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