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曲霉毒素给中国奶业蒙上一层阴影

2012/1/6 来源:东方早报a-A+

  监管尴尬

  抽检样本需到乳企检测

  在奶农的眼里,“黄曲霉毒素”是个新词,而对于苏学文来说,也需不停地上网学习,才能加深对其认知。

  付加楷称,四川多阴湿的梅雨季节,饲料容易发霉变质。那么,在同样的气候与认知条件下,为何前些年没有检测出黄曲霉毒素超标,而2011年却突然被频频测出呢?

  王秀均等奶农称,是检测变严了。而付加楷则认为原因有二:一是眉山2011年的秋季比往年更潮;二是根据相关材料,2010年3月份,国家食药监局才颁布了黄曲霉毒素的检测标准,当年6月1日起才全面实施,“以前应该没有检测这个指标”。

  洪雅县畜牧局生鲜牛奶质量管理站站长魏才祥告诉记者,2011年3月,省里抽查时,他们才得知黄曲霉毒素是必检项目,从而引起重视。

  苏学文表示,检测牛奶中的黄曲霉毒素含量,主要是三聚氰胺事件后才开始的,最新的限量标准是0.5微克/千克。

  据付加楷介绍:2011年3月份后,畜牧局要求县内的饲料加工厂购进检测设备,对加工饲料的黄曲霉毒素含量进行自检。共发饲料厂经理刘晓强也表示,他们的设备是2011年上半年买的,花了3.9万元。

  2011年10月左右,眉山市部分乳企还是检出了部分原奶黄曲霉毒素超标。2011年10月19日,洪雅县畜牧局接到眉山市畜牧局通知,文件为“关于做好生鲜乳中黄曲霉毒素监控工作的紧急通知”,文件级别为“秘密”,指出近期受季节性变化影响,奶牛草料霉变可能性大,而禁止销售黄曲霉毒素超标的生鲜乳是国家强制规定。文件强调了黄曲霉毒素上报制度。

  付加楷称,这是上级部门第一次发布关于黄曲霉毒素的紧急通知。但尴尬的是,洪雅县没有专门检测黄曲霉毒素的大型设备,监管部门抽取的样本需拿到乳企去检测。

  “脱霉”问题

  超标“一直都存在”

  自2011年10月份,眉山开始向奶农推荐“脱霉”产品。付加楷称,这是四川农大的教授在授课时推荐的,而苏学文称,眉山县使用的“脱霉”产品真名叫古博士吸霉灵,是经国家农业部批准的饲料添加剂,牛吃了后,会将毒素吸附或分解并排出体外,目前国外以及国内部分养殖区的奶农已有使用。

  不过,推荐“脱霉”产品起初还引来了误解与质疑。早报记者经采访后发现,脱霉剂2008年就已成为农业部允许使用的饲料添加剂,网上早有售卖,而一些畜牧专家也曾撰文建议奶农在梅雨天饲喂,目前成都、重庆、山东等地部分奶农已在使用。然而,地方监管部门应对黄曲霉毒素仍显得有些仓促与吃力。

  不光眉山,2011年1月,安徽省滁州市一些奶站和牧场生鲜乳被也查出了强致癌物黄曲霉毒素M1超标。

  早报记者查阅后发现,自1985年我国就出台了《食品中黄曲霉毒素M1与B1的测定方法》。《企业生产乳制品许可条件审查细则(2010版)》也规定,乳制品生产企业需要检测项共有37项,其中黄曲霉毒素M1也是明确要求为“必检项”。在实地采访中,眉山等地畜牧部门的一些工作人员称,黄曲霉毒素M1成为一项必检项目,是从2010年开始的。

  王丁棉告诉早报记者,牛奶黄曲霉毒素M1超标,之前在我国“一直都存在”,“只是概率小”,没有引起媒体的集中关注。

  霉变溯源

  不是某一家饲料的问题

  牛奶黄曲霉毒素M1超标,饲料被认为是源头,散户被企业列为最大嫌疑。

  不过,蒙牛与眉山官方至今均没有公布究竟是哪一区域散户的问题。在这一模糊的状态下,究竟是饲料自身问题还是奶农储存不当?在眉山当地引发了不小的风波。 蒙牛在2011年12月27日称,因个别奶农储存不当引发饲料发霉和变质,奶牛在食用这些饲料后使原奶中的黄曲霉毒素M1超标。随后,眉山的质监与畜牧部门也认同了这一说法。

  不过,在实地采访中,那些原奶被检出黄曲霉毒素的奶农,大都至今仍认为是饲料本身的质量问题。将军乡阳坪村王秀均等3户奶农,不但要求共发饲料厂调换饲料还索赔了原奶损失。

  然而,共发饲料厂经理刘晓强却大喊冤枉,并拿出一摞的检测报告,称出厂成品的黄曲霉毒素B1含量都是合格的。早报记者查阅了这些检测报告发现,该厂2011年仅有一批进厂的(原材料)酒糟被检出黄曲霉毒素B1超标。

  为何饲料没有问题还给奶农免费调换?刘晓强称,洪雅县市场上的饲料多达十余种,竞争激烈,为了不流失老客户并尽快平息不利猜疑,饲料厂才免费调换饲料并赔偿奶农的。

  为证清白,刘晓强更是爆料:2011年10月初,四川新希望乳业有限公司阳平分公司(下称“新希望”)就已检出部分原奶黄曲霉毒素超标,监管部门与乳企在溯源后发现,超标奶的奶农并非投喂了同一品牌的饲料,“这说明不是某一家饲料的问题”。

  查出的超标奶哪去了,会不会这家乳企拒收,又被奶站送到了另一家?

  现象背后

  奶业神经还远未平息

  苏学文称,2009年以前,眉山确有私人收购奶农原奶的现象,但经整顿后,奶农需将原奶卖到奶站,奶站再交到奶企。洪雅县畜牧局生鲜牛奶质量管理站站长魏才祥表示,以前收散奶的现象比较多,一年要打击几十次,但这两年比较少。

  早报记者在将军乡、花溪镇遇到了丁勇、白兴兵等人,他们每天开着各自的货车,将一些奶农的原奶收走。他们称,只是代运,每桶收取5至7毛不等的运费。奶农也证实,丁勇等人“只是代运”,他们或缺劳动力或嫌骑摩托送奶既麻烦又费油,索性将原奶交给了“代运人”。为证清白,白兴兵甚至向早报记者展示了一堆刚收集的奶农身份证:奶农的信息均需在奶站进行登记。

  2011年末,中国乳企掀起了一轮涨价潮。奶农却在抱怨原奶的收购价太低。将军乡阳坪村奶农丁全友称,饲料一直在涨,而奶价已由原来的3.5元/公斤,一路下滑到了2.8元/公斤。

  洪雅县畜牧局副局长付加楷承认,奶价低、奶农养殖积极性不高确是实情,眉山之外的一些省市甚至还曾发生过奶农杀牛、倒奶的现象。

  眉山市奶业发展办公室撰写的《2011年眉山市奶业发展工作总结》提出:将继续完善生鲜乳收购定价协调机制,提升奶农和奶牛养殖企业在生鲜乳收购定价上的话语权。

  黄曲霉毒素搅动的奶业神经还远未平息。

 


更多内容请关注微信号“ewsos1”、在线问答“ask_doctor”
分享:
本文来源:http://m.ew86.com/news/jdxw/20120106/49021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