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查急救车八成病人不需急救

2014/12/16 来源:新京报a-A+
    黄金时段
 
    医学上曾有说法叫“黄金一小时”,但此后“一小时”不能完全表达急救系统对时间的概念和需求,因此称“黄金时段”。按照“黄金时段”的目标,急救体系需要把最危重、最有救治希望的伤员或者病人送到最合适的医院。因此,很多市民认为最好的医院,不一定是最佳的处置医院。
 
    北京将专项调研“急诊加急”
 
    分流引导完善急救资源配置;急诊科室有望配备“沟通专员”
 
    北京市卫生计生委副主任、新闻发言人介绍,按照国家卫计委的要求,各医疗机构要对急诊患者进行“分级”。目前,北京多家大医院也在对急诊患者“紧急度”排序,比如通过红、黄、绿等不同颜色标志,区分患者属于濒危、危重、急症,还是只是一般的轻症。
 
    但是,按照首诊负责制的原则,医院急诊科不能够推诿患者。因此仍有大量“不危不急”患者扎堆急诊科。“一些挂急诊的患者是因为门诊挂号难,另外还有白天工作忙、晚上跑过来看病的,有的患者挂急诊甚至只为开个药。”解放军304医院急诊科赵晓东主任说。
 
    针对急诊如何“加急”,钟东波认为,一方面应当挖掘现有资源,比如分流、引导;另外是完善急救资源配置规划,增加确实要增加的部分。“急救资源配置应该也是医疗资源配置的方面,应该和人口有一定的科学比例关系。”
 
    记者获悉,北京将对此开展专项调研,比如评估急诊服务负荷量方面配置是否足够;为不需要急诊的病人寻找“出口”,尝试结合慢病体系建设转出等。
 
    另外,大医院有望对患者公示“挂急诊”的标准,对于“不急不危”的挂急诊患者,院方建议到门诊治疗。此外严格执行急诊分级救治制度,如果患者不符合急诊标准,很可能要延长排队时间,“让位”给更加危急的患者。
 
    同时,北京还有望借鉴外省市做法,在医院急诊科室配备患者“沟通专员”,将医生解脱出来。

更多内容请关注微信号“ewsos1”、在线问答“ask_doctor”
分享:
本文来源:http://m.ew86.com/news/jdxw/20141216/100583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