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给予孩子身体的拥抱与接触,或提供需相互身体接触的团体游戏。
此阶段的儿童虽已能表达他们的经验与感受,但他们往往缺乏具体且完整陈述的能力,此外,若他们失去心爱的宠物或物品,他们难过的心情也需要相当重视与安抚。以下是一些活动上的建议:让孩子绘画,最好有一张大的墙报纸,让孩子集体在纸面上尽情表达他的感受,之后再团体分享。需要提醒的是,画笔最好是蜡笔或彩色水笔,要鼓励孩子画出具体的东西。
孩子此时的胃口可能并不是那么好,建议以多餐的方式提供他们在生理与情绪上的补充。
用一些不具威胁性或低威胁性的活动来鼓励他们玩保护自己的游戏,如「假如怕小狗的小英碰到一只狗,她该怎么办?」「假如家里突然停电了,该怎么办?
在孩子睡前要多安排一些睡前活动,以建立更高的安全感。
学龄儿童(5-10岁) ·易怒
·粘人
·哭诉
·在学校失去兴趣或不能专心
·在家或学校出现攻击行为
·明显地与弟弟妹妹竞争父母的注意力
·畏惧夜晚、做噩梦、害怕黑暗
·逃避上学
·在同伴中退缩
退化行为几乎是这个年龄层的典型反应,失去宠物或有价值的物品对他们而言是特别难处理的。对低年级的学童来说,安排足够的玩具、道具,特别是一些布偶,鼓励他们以玩耍的方式重建在灾难中的经验与观察,灾区的教师则可以就地取材,不需拘泥于真实的玩具,随处可见的石头、沙子、玩偶皆可以替代。
给孩子一面墙(贴好墙报纸),让他们在上面作画,可以给他们一些小主题,如地震时,我家发生了什么事?之后可以团体讨论的方式来陈述每个人的经验,对学生进行教育与再保证。
让学生编故事,也可以用绘画或用接龙的方式提高大家的兴趣,以便于整理与回馈。
以脑力激荡的方式,让大家来面对这次灾难发生后的身心症状进行调适,学生可以想出许多方法来解决,教师在整理后给予学生反馈。
也可以脑力激荡的方式,对学生进行教室内及家中的防灾预防计划演练。
青春期前(11-14岁)·睡眠失调
·食欲不振
·在家里造反
·不愿意做家务
·学校问题(例如:打架、退缩、失去兴趣、寻求注意的行为)
·生理问题(例如:头痛、不明原因的痛、皮肤发疹、排泄问题等)
·失去与同伴社交活动的兴趣
同龄人活动在该年龄层特别明显,孩子需要觉得他的恐惧是适当并和别人一样,反应以减低紧张和焦虑及可能的罪恶感为目标。
青春期(14-18岁)
·身心症状(例如:排泄问题、气喘)
·头痛与紧绷
·食欲与睡眠失调
·月经失调与月经困难
·烦躁或减低活动、冷漠
·对异性的兴趣降低
·不负责或犯法的行为
·对父母控制、想要解放的反抗减少
·注意力不集中
·疑病症(经医院检查正常,但仍不断担心自己生病)
大部分青春期的青少年活动与兴趣都集中在与他(她)同年龄的伙伴,他们特别容易因同龄人活动的瓦解,以及共同努力时失去大人的依靠而悲伤、难过。
此阶段的学生大都能充分表达他们的经验与反应,由于处于同伴认同的阶段,他们往往最关心的是别人的看法,同时也认为自己已是个小大人,因此,我们建议可安排以下的活动:
·同龄人的团体讨论,让学生有机会抒发与合理化他们感受到的强烈情绪,教师可能需要在过程中不断向他们保证,他们所感受到的强烈情绪甚至是「疯狂想法」在此灾难中都是正常的。
·让班上分为几个小团体,让他们谈谈救灾防治的工作,甚至是家园重建的工作,这可协助青少年建立安全或对灾难的支配感,这也可让他们建立社会参与的成就感。
·设定专题讨论,如「小区重建」、「家庭重建」、「防疫」等主题,让学生能先有系统的搜集数据后,加以报告与讨论。
·对地震的正确认识,对大自然的现象作有科学根据的了解与认识,避免听信社会上的不实流言,以建立科学的实事求事的态度。
·艺术活动的表达,可以鼓励学生通过绘画、音乐、话剧等活动,将这次的灾难经验转化为具创造力的方向。
特别关怀:孩子在灾难中失去亲人,可能会出现以下反应:
·不相信亲人已经永远离开
·身体不适,例如没食欲、呼吸困难
·觉得自己被抛弃,对过世亲人生气
·对亲人的死亡自责
·模仿过世亲人的行为或特征
·变得容易紧张
·担心以后没人照顾
·出现跟以前很不一样的举动,例如特别乖、特别顽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