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立人指出,做好药为的是治病救人,满足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和对医疗保健需求不断增长的需要。但是在制药过程中,不注意保护好环境,使生存环境受到污染,其结果又危害着人民的健康。
事实上,一个企业污染环境造成的负面影响往往会更大。支撑企业持续发展的环境承载力一旦遭到破坏,企业就会失去生存的基本条件,人们就会失去赖以生存的基本环境。
这种发展方式会对经济发展造成多大影响?
有业内人士指出,医药产业利润率最高的是原研药部分,但是这些产品的专利都已经被大型跨国制药公司所拥有。
相对而言,国内很多企业做的都是利润率低、污染高的原料药生产,然后再以很低的价格出口出去,比如青霉素和头孢菌素的前体等。后期的制剂领域利润较高,但国内的技术实力往往达不到。
归根到底,以往我国生产低附加值产品,环境污染大但生产成本较小,而开发高附加值产品的市场风险太大,企业技术力量又不够,因此导致大量制药企业拥挤在低端领域盲目竞争。
如今,这种宽松环境一去不返。近年来,我国的医药产业一直处于"剩"时代,很多产品的产能、产量大于市场需求,还一味希望依赖出口解决问题。
金融危机后,国际需求减少,原料药出口受到抑制,在出口量下降的同时,也伴随着价格的下跌。
加上世界经济发展速度放缓、国际金融危机"高烧"未退、国际贸易保护主义抬头等不利因素影响,我国众多小型制药企业首当其冲,市场萎缩,竞争力大打折扣。
我国制药业应如何转型?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制药行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以原料药为例,1979年,我国原料药产量为4万吨,到了2008年,产量增长了60吨,是1979年的15倍。
但是,小而分散的格局不仅严重制约了我国制药行业的发展,还给资源与环境带来沉重的负担。制药行业要想健康发展,必须走做大做强、集约发展的绿色道路。实现这一目标,有以下举措:
一要杜绝重复建设,实现规模发展。大量小型制药企业的存在加剧了市场竞争,大打价格战,不利于行业整体素质的提高。重复建设不仅体现在制药厂家过多,还体现在品种的重复报批、重复生产上,大部分药品品种都有多家、甚至上百家企业生产。
要遏制、消除严重的重复建设现象,一方面应提高制药企业进入门槛,限制过快增长的制药企业数量。另一方面,通过药品生产企业换证及认证等制度,逐步淘汰生产条件差、污染重的小型企业。
二要加大创新力度,占领竞争领域制高点。国外把污染较大的原料药转移到中国,跨国制药企业注重产品研发,我国制药企业却生产污染严重的低端产品,这使得制药行业的发展处于低水平。
从长远来看,制药行业仍有很大发展空间,但是环境容量不能承受这个行业的粗放式发展,因此,制药企业有必要加大创新力度,参与高端竞争。
三要拓展经营宽度,建立完整的产业链。当前形势下,大型企业的产业链优势日益凸显。拥有完整产业链的企业具有更强的风险抵御能力,并掌控了对市场的话语权。以世界最大的专利药厂辉瑞为例,其绝大多数的原料和制剂都依靠自己生产。
相比之下,产业链覆盖程度较低的企业在抵御风险方面显得薄弱。要提升竞争水平,我国制药企业必须向产业链的高端转移。
实际上,不少国内制药企业也意识到了这一点,纷纷进行产业链整合,以提高产业链覆盖率。对于目前国内的制药企业来说,在选品种时,能够选出一些市场大、前景好的品种,只能算是初级的,如登山刚到山脚,大批企业都能做到;而企业如果在某些品种方面能做到拥有相当的技术优势,是第二步,基本可以算到达山腰;而真正能够拥有产业链优势的企业方能站在制高点,特别是一些市场大、产量大的常规品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