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反对声音:强制火化不科学
“金杯银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政策好不好,不是制定政策的人说了算,而是老百姓落实了才算。国务院法制办与民政部如能联合搞一下民意调查该多好啊!”这是来自河南一些民间人士的呼声。他们反对强制火化,力挺生态葬。
张存义,被封为河南民间反对强火化第一人。这位河南省濮阳林科所的高工,因为太执著,曾被一位民政部门官员误以为神经病,但这毫不妨碍他的坚持。
近日,他对《法制日报》记者说:“你可以去问问,有多少人自愿火葬?老百姓想的都是入土为安啊。强制火化有什么好处?不节能也不环保,与科学发展观背道而驰。”
一些数字他根本就不用思考,脱口而出:
全国已建火化厂、殡仪馆不下2800个,已建县以上骨灰安放公墓约600处。按每处占地60亩计算,至少20.4万亩地被占用了,这还没有算上偷偷装棺二次葬、经营性公墓所占土地,这是非常保守的估算。
火化一具遗体,需要柴油10-15公斤,电25度左右,向大气排放黑烟30分钟左右。火葬制度施行以来,到2008年5月底,全国共火化遗体达8077.7万具,耗电20.2亿度,耗油10.1亿公斤,并且污染大气。
大家现在都反映“死不起、葬不起”。拿中原地区农村举例,土葬一位逝者一般开支5000元,城市居民约7000元。经火化,就得增加开支约2000元,包括遗体冷藏、接运、整容、火化以及骨灰盒等。市民还要另掏骨灰安放费约1.5万元。
张存义说:“强制火化与国情与民心不符,农村地区偷偷土葬的,有的还被逼取尸火化,民愤大啊。”
反对强制火化,并不意味着就要“与活人争地”。张存义力荐生态葬,就是不留坟头、不立石碑、不影响耕作、上面植树的深埋。
土葬占地是一个认识误区
人的身体直接或间接地来自土地里的植物,可以说是来自土地。
死后土葬是回归土地,就如叶落归根,落了的叶成为土壤有机质供养树木,人死土葬回归土地,被微生物分解,有利土壤保持肥力和植物生长,防止土壤退化和荒漠化。
所以,只要对土葬加以合理规范,如采用可降解的材料替代棺木,土葬选择在荒山荒漠,林地草地,上面不用水泥覆盖等,这样的土葬不仅不占地,反而是对土地的一种回馈,是对土地的保护。
英美等国近来正在开发一些集自然葬(naturalburial)(也就是用可降解材料替代棺木的土葬)和野生动植物保护为一体的自然生态保护区,这样既解决了墓地问题,又有利人类生存环境改善的事情,我们是不是可以借鉴?
只要对土葬进行合理规范,如采用可降解材料替代棺木,土葬选择在荒山荒漠或林地草地,上面不用水泥覆盖等,火葬和土葬还是可以和其他国家一样并行的,这样至少让民众在火葬之外还有一种选择,使我国的殡葬制度更加人性化,并且节能减排环保。
相关新闻回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