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宝华建议,以居家养老为基础,以医院或者社区为依托,养老服务机构应基于社区提供专业护理服务;对效益不好的医院、社区医院进行改造,建立连锁护理型的养老医院;民政部门应该对老年人的生活状况、身体状况进行分级鉴定,由此建立社会养老的分级补贴。必要时,政府可以购买成熟的公司项目,为有需求的老年人提供服务。
他说,很多农村地区还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养”的问题,所以应该先解决养,再解决医。随着老年人消费能力的提高,医疗产品和服务要瞄准老年人的实际需求,提供适销对路的服务产品,这样才能促进医养结合产业化的良性发展。
中国康复医学会常务副秘书长王跃进建议,在机构建设方面,鼓励部分二级医院转型为康复医院,引导现有疗养院、养老院进行升级转型,吸引社会资本建设康复医院,而且要进入社区。要做好机构布局的顶层设计,同时建立起医养机构、康复医学机构独立的准入机制。
他建议,实现真正的医养结合,应该让家庭医生进家,或开展“网络家庭医生”探索,请大医院专家解决疑难杂症咨询和会诊问题。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乡镇卫生院开设“社区养老护理院”,由民政和卫生部门共同管理,为失能、半失能老人上门服务。利用家庭病床、签约全科医师等形式,为他们提供专业化的护理、康复、健康体检、咨询和慢性病管理等服务。在民办养老机构中,允许自建医疗机构,集医疗、保健、养生、养老于一体,提高养老院老年慢性病防治能力和保健水平。同时,医疗机构和养老机构合作,就地、及时救治罹患急性、慢性疾病的老人,实现医疗机构和养老机构双向转诊,既解决养老院和护理院专业化医疗救治问题,又解决失能、半失能老人的继续养老服务问题。
专业护理人才缺乏
离开专业医护的养老,很难受到老人欢迎。政府应优先考虑解决失能、半失能老人医疗照护问题,建立专业化、规范化的医养结合服务人才长期培养机制,配备足够的护理人员
在医养结合服务模式中,专业医疗、护理人才非常关键。离开专业医护的养老,很难受到老人欢迎。
绿树成荫的广州市越秀区六榕街,再过10分钟就到了午饭时间,年过七旬的房广兴老人来到“长者食堂”旁边的医疗服务点量血压,并向值班医生古汉斌咨询。该老年人医疗服务点是古汉斌所在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设立的,中心每天派出专职医生和护士到这里来为老人服务,实行免费问诊。一天下来,他们大约可以提供50人次的免费就诊服务。房广兴表示,他平时喜欢来这里量血压、咨询医生,无论去哪里瞧病,又是排队又是挂号,很不方便,像这样随时随地都有医生在身边提供免费咨询,比什么都强。
在北京,玉渊潭社区八里庄老年养护院开起来了,可是院长赵卫华感到工作量太大。她说:“养护院的医疗护理服务主要靠社区医护人员利用空余时间来做,人数明显不够,希望有关部门能给社区医院更多的资金支持,适当扩大医院的编制,更好地兼顾养护院的工作。”
我国已经有一支养老护理员队伍,但是专业化服务水平不高,同时也缺乏专业的管理公司。据统计,全国养老护理员大约只有2万—3万人,而实际需求接近上千万人。这些养老护理员基本上都在养老机构,没有进入社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有大量医护人员,但是让他们提供老人照护服务,仍然面临支持政策缺乏等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