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游戏是一种有用的准备
角色扮演的游戏能够给孩子更多实践锻炼的机会,提高与人交往的技巧。在这些游戏中,玩具可以给孩子另一个视角,让他站在别人的位置上考虑问题,进而体会他人的感受。
如果你家的宝宝比较害羞,家长也可以给予孩子一些日常交际生活中的角色,让孩子提前演练。例如,可以让孩子提前练习一下接待客人所需要的恰当的话语或行动。家长针对孩子弱点,提前和孩子一起构思脚本,让孩子提前进行练习。这样能够有效地减少孩子面对陌生场景的焦虑感和不自信。
5、分享要靠后天学习
宝宝1 岁半以后,"自我中心"思维会逐渐向"社会化"思维转化,分享是其他友谊技巧的基础,学会分享是孩子需掌握的一项重要技巧。小编建议,妈妈在宝宝比较小的时候,可以通过与孩子共享某些物品来强化孩子的分享意识,比如和孩子分享一盘切好的水果、戴戴妈妈的太阳镜等。
等宝宝习惯与妈妈玩"分享"游戏之后,就可以邀请一些与宝宝相熟的小朋友,请大家各自带上玩具一起玩。妈妈提议他们互相交换玩具,让宝宝了解到"把自己的玩具借给其他小朋友,自己也就能玩到别人的玩具".在集体游戏时,妈妈要保证孩子们的玩具在分享后能够重新回到各自手中。有了愉快而安全的分享经验之后,宝宝慢慢也就能够接受分享。
6、 我接受你的愤怒,但我不能允许你打人
一些宝宝生气激动起来就会扔玩具、甚至打人、咬人。这个时候家长千万不要动怒,这样只会"火上浇油",家长应该接受情绪,引导行为。比如向宝宝明确表示:"我接受你的愤怒,但我不能允许你打人".
首先家长站在孩子的角度,帮助孩子把自己的感受表达出来。"别着急,妈妈会帮助你的".这样孩子就不会把气撒在小朋友的身上了。有时候孩子打人也是出于一种自卫,出自本能。
宝宝选择用打人的方式发泄不满的情绪,这时家长需要提供温柔,积极地安慰,以防止孩子情绪变得暴躁,帮助孩子树立信心。另外,让孩子看到一种除了打人以外的处理好事情的方法。比如协商、交换等方式,让孩子学会用语言进行"谈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