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3 统计学分析 计量资料以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1.2.4 治疗:≤40岁组经腹全子宫切除及一侧或双侧附件切除者28例,子宫广泛切除及盆腔淋巴结清扫术6例,1例激素治疗。>40岁组全子宫切除及一侧或双侧附件切除者198例,子宫广泛切除及盆腔淋巴结清扫术21例。
表1 2组临床分期情况(略)1.2.3 病理:≤40岁中腺癌28例,腺棘癌7例,深肌层浸润(>1/3)者4例,浸润子宫颈管3例,卵巢转移1例,淋巴结2例转移2例(2/6),合并卵巢浆液性囊腺癌和粘液性囊腺癌及子宫肌瘤各1例。卵巢直径增大至4~6 cm者30例,其中病理诊断为滤泡囊肿27例。>40岁组腺癌175例,腺棘癌25例,透明细胞癌5例,腺鳞癌15例。深肌层浸润29例,淋巴结转移10例(10/21),卵巢转移19例。其他部位转移11例。合并卵巢浆液性囊腺瘤14例,子宫肌瘤42例,病理诊断卵巢滤泡囊肿19例。
1.2.2 临床分期:按照FIGO方案进行临床分期(表1),2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1.2.1 诊断性刮宫:2组均以刮宫取子宫内膜病理检查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对≤40岁年轻妇女子宫内膜癌35例的临床资料作回顾性分析,所有病理切片由专人审核。有关影响预后因素与>40岁子宫内膜癌患者219例作对比分析。年龄:≤40组最小21岁,未婚,本组平均年龄32岁。21~25岁1例;26~30岁9例;31~35岁9例;36~40岁16例;31~40岁25例,为21~30岁10例的2.5倍。除1例外均已婚。>40岁组最大年龄73岁。妊娠分娩史:≤40岁组的35例中,原发不孕17例占50%,继发不孕者9例占26%。末次妊娠(包括流产)至确诊为子宫内膜癌的时间为0.5至18年,平均5.1年。>40岁组的219例中原发不孕32例占14.6%,继发不孕93例占42.5%。
子宫内膜癌患者渐趋增多,高发年龄为58~61岁[1]。≤40岁称为年轻妇女子宫内膜癌患者。近20年共收治子宫内膜癌患者254例,其中40岁以下患者35例,对其诊断、治疗和预后进行探讨,报告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