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宫内膜癌了解 子宫内膜癌的诊断要点及治疗

2012/5/7 来源:医网病友论坛a-A+
7、抗癌中药治疗 可作为综合治疗的措施之一,适用于一些不适合手术和放、化疗或手术后复发的患者。河北傅山医院运用高科技成果开发研制的细胞分子调节剂抑癌中药"傅山神"系列制剂(水丸、胶囊、口服液等)和抑癌针剂,打破了"毒癌、杀癌、抗癌"的"传统思维定势",药物本身毫无毒性,也不对癌瘤产生直接的正面刺激,它是细胞基因疗法在临床上的应用。其克癌原理是:抑制癌瘤新生血管网的形成,阻断癌细胞的营养供应,切断癌细胞的新陈代谢渠道,造成癌瘤得不到营养来源而逐渐枯萎,废物不能排出而逐渐变性坏死,而且不伤害正常细胞。在增强机体自身的免疫功能,促进机体抗癌免疫监护系统的再生,激活各类杀癌细胞的同时,调节细胞周期引擎分子和细胞动力,使失控的癌细胞恢复正常的周期节律,让癌细胞发生逆转。该药配合放、化疗,可明显减轻放、化疗的毒副作用,提高白血球的数量。即使已失去手术、放化疗机会的晚期患者,也可控制转移、减除癌痛、改善证候、提高生存质量、延长带癌生存期。

6、抗癌化学药物治疗 对晚期不能手术或放疗及治疗后复发病例,可用5-氟脲嘧啶(5-Fu)、环磷酰胺(CTX)、丝裂霉素(MMC)、阿霉素(BDR)、顺铂(DDP)等联合化疗,有一定效果。
5、抗雌激素药 三苯氧胺,适应证与孕激素治疗相同,一般剂量为20~40mg/d,口服,可长期应用或分疗程应用。
4、激素治疗 年轻早期患者要求保留生育功能者,晚期癌不能手术或癌复发患者,可采用大剂量人工合成的孕激素治疗。如醋酸甲孕酮400mg,肌注,每周2~3次;已酸孕酮500mh,肌注,每周2~3次等。至少12周才能评价疗效。
3、放射治疗 年老体弱及有严重内科合并症不能耐手术者,以及Ⅲ期以上不宜手术者,可放射治疗,包括腔内及体外照射。
2、手术及放射综合治疗 I期患者腹水中找到癌细胞或肌长层有癌浸润,淋巴结有转移,术后加用体外照射。Ⅱ期或部分Ⅲ期患者术前加用外照射或腔内照射,放疗结束后1~2周再进行手术。
1、手术治疗 为首选方法。I期患者作筋膜外全子宫及双侧附件切除术,Ⅱ期应作广泛性全子宫节除术及盆腔淋巴结清除术。
[治疗措施]
(2)宫腔镜检查 诊刮阴性,而病史有癌症可疑时可行宫腔镜检查,直视子宫内膜。如有癌灶,则可直接观察其部位、大小、生长形态,并可取材送病理检查。
(1)分段诊断性刮宫 先用小刮匙环刮颈管,再进入宫腔依次刮取宫体、宫底部内膜。术时务须小心,慎防子宫穿孔。尤其当刮出多量豆渣样组织,高度怀疑为子宫内膜癌时,应立即停止手术。刮出物分别作好标记,送病理检查。
4、辅助检查
3、体征 早期妇科检查无明显异常。晚期,子宫增大、变软、固定,宫旁有结节状块物,偶见癌组织自子宫颈口脱出。
(3)晚期若癌瘤浸润周围组织或压迫神经可以出现下腹及腰骶部疼痛,并向下肢及足部放射。如癌瘤堵塞宫颈管,导致宫腔积脓时,出现下腹痉挛样胀痛。
(2)阴道排液增多,呈黄水样或血性。晚期合关感染,则出现浓血样排液。
(1)不规则子宫出血,尤其是绝经后。
2、症状
(4)较长时间使用雌激素制剂。
(3)绝经延迟。
(2)可有无排卵型功血、多囊卵巢综合症、子宫内膜增生过长等病史。
(1) 不育、肥胖、高血压、糖尿病为高危因素。
1、病史
[诊断要点]
子宫内膜癌又称宫体癌,发生率占女性生殖器恶性肿瘤小知识:恶性肿瘤者; 胃镜:今朝胃镜已成为诊断上消化道疾病的最首要东西。临床上所利用的内镜首要有纤维内镜、电子内镜、超声内镜三种。胃镜查抄出格合用于: 钡餐查抄:比来几年出处于X线查抄编制改进,利用两重摄影法等,可以察看到粘膜皱襞间隙所存在的微细病变,因此可以或许发现大都的初期胃癌。 ...的第3位,近年有上升趋势。80%发生于50岁以上的妇女,80%~90%是腺癌。确切病因小知识:病因继续存在时,将逐渐停顿到浸润癌。经研究还证明,绝年夜大都宫颈癌是逐渐而不是俄然产生的,癌前病变往往在一个相当长的时间内是可逆的,然掉队入概况的“原位癌”阶段,此期间又可延续多年,在此期没有临床症状,可用宫颈及颈管的细胞学刮片查抄发现,并经活体组织查抄编制得出诊断。在癌后期阶段,异常的细胞不侵犯间质,更不产生转移,若是在这时候发现并赐与极积医治,治愈的机缘是很是高的。但宫颈癌已酿成浸润癌今后,则生长很快,若是不经医治,病人可在2~5年内死亡。转移路子因为宫颈上皮层贫乏淋巴管及血管,基底膜是组织学樊篱,能阻止癌细胞的浸润,故原位癌不产生转移,原位癌转变成浸润癌时,癌可扩散,首要转移路子为:直接伸展:向阴道伸展,宫颈外生性癌灶常向下伸展,起首浸润阴道穹窿,再向阴道中、下段扩展,宫颈管内的病灶则使颈管扩张、增粗、变硬,并向上伸展累及宫腔,穿透宫壁,产生腹腔扩散。向宫旁组织伸展侵犯两侧主韧带及骶韧带...不明,其发生与雌激素长期刺激有关。

更多内容请关注微信号“ewsos1”、在线问答“ask_doctor”
分享:
本文来源:http://m.ew86.com/cancer/cta/20120507/61548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