卵巢癌深入 卵巢癌的检查诊断方法有哪些?

2012/5/18 来源:医网病友论坛a-A+

卵巢肿瘤是妇科常见肿瘤,约占女性生殖器肿瘤的1/3。可发生于任何年龄,而以生育期妇女多见。卵巢恶性肿瘤的发病率虽居妇女生殖器恶性肿瘤的第三位,由于不易早期诊断,往往发现时已属晚期,其死亡率却为妇科恶性肿瘤的首位,要想在早期发现卵巢癌,需要明确卵巢癌的检查诊断方法,那么卵巢癌的检查诊断复发都有哪些呢?

医生指出:诊断卵巢癌可以从症状、体征以及辅助检查等方面来进行,具体方法参考如下:

1.症状:

(1)腹部肿块 良性肿生长慢,不易被发现,患者往往在无意中触及。恶性肿瘤生长快,易被察觉

(2)腹痛 良性肿瘤并发蒂扭转、破裂、出血、感染时,可出现不同程度的腹痛。恶性肿瘤如向周围浸润,或压迫神经可引起腹痛、腰痛或下肢痛;

(3)腹部不适 中等大小的良性肿瘤或生长迅速的恶性肿瘤常引起腹胀和不适感;

(4)子宫紊乱和内分泌症状肿瘤产生甾体激素或肿瘤破坏双侧卵巢时,可引起月经紊乱或子宫异常出血。颗粒细胞瘤、卵泡膜细胞瘤可产生过多雌激素而引起性早熟,或绝经后子宫出血。睾丸母细胞瘤可产生过多雄激素而引起男性化表现小知识:表示出远处转移癌的症状。如发现患者腋下、腹部肿块,为找原病发灶才发现为肾癌。是以按期体检是很是首要的。肾癌的X线造影术查抄(1)X线平片:X线平片可以见到肾外形增年夜,轮廓改变,偶有肿瘤钙化,在肿瘤内局限的或普遍的絮状影,亦可在肿瘤周围成为钙化线,壳状,尤其年青人肾癌多见。(2)静脉尿路造影,静脉尿路造影是常规查抄编制,因为不克不及显示还没有引发肾孟肾盏未变形的肿瘤,以及不容易区分肿瘤是不是肾癌。肾血管光滑肌脂肪瘤,肾囊肿,所以其首要性降落,必须同时进行超声或CT查抄进一步鉴别。但静脉尿路造影可以体味两侧肾脏的功能以及肾盂肾盏输尿管和膀胱的环境,对诊断有首要的参考价值。(3)肾动脉造影:肾动脉造影可发现泌尿系统造影未变形的肿瘤,肾癌表示有重生血管,动静脉瘘,造影剂池样堆积(Pooling)包膜血管增多。血管造影变异年夜,有时肾癌可不显影,如肿瘤坏死,囊性变,动脉栓塞等。肾动脉造影需求时可向肾动脉内注入肾...;

(5)压迫症状 肿瘤较大占满盆腔可引起压迫症状,如尿频、排尿困难、便秘、气急、心悸等;

(6)转移灶的表现 如肺转移引起咳血、呼吸困难;肠道转移引起大便改变、便血、肠梗阻等。

2、体征:良性卵巢肿瘤多为单侧性,位于子宫旁。呈球形、囊性或实性肿块,表面光滑,活动,与子宫界限分明。恶性卵巢肿瘤为双侧性、实性或部分实性、表面高低不平、较固定的肿块,子宫直肠陷凹内可有散在性质结节。

3、辅助检查

(1)超声小知识:超声波查抄和细针吸收细胞学查抄。山东总院肿瘤生物诊疗中间的大夫指出,对甲状腺癌一般采纳手术、放化疗、内分泌医治和CLS生物免疫医治,现已从依托某种单一医治,向多种编制结合医治。肿瘤是严重风险人类安康的疾病之一,手术、放疗、化疗等传统医治编制难以杀灭体内残存的肿瘤细胞。21世纪,跟着肿瘤医治的科技进步,已生长进入生物医治的手艺系统。其中,CLS生物免疫医治手艺是今朝最为成熟、应用最为普遍的肿瘤生物医治编制。能系统杀灭癌细胞,耽误患者生命,提高生活质量,若是您想体味更多关于肿瘤生物免疫医治方面的知识请具体征询在线大夫。...检查 B超显像可测知肿块的部位、大小、形态及性质。

(2)放射学诊断 钡餐造影或钡剂灌肠、空气对比造影可了解消化道有无肿瘤。CT检查可对盆腔肿瘤进行定位和定性,并可了解肝、肺及腹膜后淋巴结有无转移。盆腔淋巴结造影可判断卵巢肿瘤奶无淋巴道转移。

(3)腹腔镜检查 可直接观察肿瘤来源和大体情况,以及整个盆腹腔及横隔,以判定病变范围和期别。并可吸取腹水进行细胞学检查,或取可疑组织作病理检查。然而,巨大肿块或粘连肿块禁忌。

(4)细胞学检查 经腹或后穹窿穿刺抽取腹水进行细胞学检查,有助于卵巢恶性肿瘤诊断。

(5)肿瘤标志物检查 胚胎性癌、内胚窦癌患者中甲胎蛋白(aFP)浓度高,aFP大于20μg/L为阳性。β-hCG测定对原发性卵巢绒癌及卵巢生殖细胞中混有绒癌成分者有诊断价值。癌抗原CA125放射免疫测定(CA125大于65U/ml为阳性)对上皮性癌有较高的诊断意义。乳酸脱氢酶(LDH)测定有助于无性细胞瘤的诊断。

(6)剖腹探查 青春期前发现卵巢增大,绝经后仍能扪及卵巢;育龄妇女有卵巢囊性肿瘤,直径大于6cm,观察3~6个月不缩小或有增大;实性肿。

最后,山东省医院生物诊疗中心的医生提醒大家:在平时的生活中一定要多加注意身体的变化,当身体一旦出现不适时就要及时到正规医院进行上述检查,做到卵巢癌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以此保证身体健康,健康快乐地生活!


更多内容请关注微信号“ewsos1”、在线问答“ask_doctor”
分享:
本文来源:http://m.ew86.com/cancer/cta/20120518/63946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