剖析恶性淋巴瘤 恶性淋巴瘤的中晚期治疗

2012/6/4 来源:医网病友论坛a-A+

恶性淋巴瘤是原发于淋巴结或其他淋巴组织的恶性肿瘤,其发病率居于恶性实体瘤的第一位,多发于5~12 岁儿童。病因至今未明,病毒感染、免疫缺陷及遗传学因素异常是发病的重要因素。接受肾移植并用免疫抑制可诱发,或可因淋巴结长期反复发作非特异性反应增生而激发。临床以浅表淋巴结无痛性进行性肿大或伴发热、消瘦及肝脾肿大为特征。根据瘤组织细胞特点可分为何杰金氏和非氏病两大类,由于恶性淋巴瘤早期症状的隐匿性,因此当患者身体有明显反应时多数已是恶性淋巴瘤中晚期,此时患者的治疗难度已经很大,那么恶性淋巴瘤中晚期患者该如何治疗呢?

要想最大限度地治疗恶性淋巴瘤中晚期患者,最重要的是要选择正确的治疗方法进行治疗,目前在世界医学范围内,恶性淋巴瘤的晚期治疗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1.恶性淋巴瘤晚期手术治疗:很多家属或患者对于恶性淋巴瘤晚期的治疗有误区,认为无论如何也应手术,如果不能手术,患者很快就不行了。其实,结果往往相反。尽管手术可将肺部的病灶去除,但由于恶性淋巴瘤晚期患者的体质差,免疫力低下,手术常常会使他们的元气大伤,生活质量急剧下降。如不配合进行全身治疗,往往好景不长,导致肿瘤复发或转移,对于小细胞恶性淋巴瘤尤其如此;

2.恶性淋巴瘤化疗:小细胞恶性淋巴瘤病情发展快,全身播散倾向突出,对化疗高度敏感,5年生存率已由 1 %上升至 10 %以上,因此化疗已经成为小细胞恶性淋巴瘤的一种主要治疗手段。但恶性淋巴瘤晚期患者,化疗的周期一般不应超过4~6个周期,可是很多人想通过大剂量的化疗来提高疗效,但事与愿违的是,过度的攻击性治疗不但没有起到延长生存期的作用,反而降低了患者的生活质量,使恶性淋巴瘤晚期患者症状加重,痛不欲生。

那么,关于恶性淋巴瘤的中晚期治疗有没有什么更好的治疗方法呢?

生物免疫治疗可通过免疫活性细胞来扩大细胞及抗体免疫反应的效应,增强宿主抗肿瘤小知识:抗肿瘤医治后,常见的癌性症状(如出血、癌痛、咳嗽、吞咽坚苦等)磨灭,瘤体局部进一步缩小,癌细胞不再扩散,病情持久稳定并趋于好转,患者一般状况杰出,可独立工作和生活;换句话说就是机体免疫呵护功能年夜于肿瘤扩散能力,使癌细胞持久“静止,休眠”状况,患者处于临床治愈的安康状况。“带瘤生存”是中晚期癌症患者得以持久存活的前途。生物免疫医治是肺癌患者的新希望,山东病院生物诊疗中间的大夫为你具体介绍:DC-CIK生物免疫医治是经由过程采纳患者自身少量的自体血,在高标准的尝试室中对血液中的免疫细胞进行引诱和培养,激活对肿瘤细胞的杀伤活性,培养完毕后回输病人体内。DC-CIK生物免疫医治没有创伤性,不伤身体,无痛,医治犹如打点滴,没有毒反作用,不会产生不良反映。尤其与常规医治相连络可取得更好的医治效果,术掉队行DC-CIK生物免疫医治,可有效降落术后复发转移的风险...能力,疗效已得到越来越广泛的认可。进入21世纪,山东医院生物诊疗中心应现代科学技术发展,运用生物技术治疗癌症、预防癌症患者术后的复发、转移和提高晚期患者的疗效已经在临床取得了显著效果,这就是“DC+CIK肿瘤生物治疗”。

DC+CIK生物治疗是继手术、放疗和化疗后发展的第四类癌症治疗方法,系利用和激发机体的免疫反应来对抗、抑制和杀灭癌细胞小知识:癌细胞。不仅能极年夜地减缓患者的医治痛苦,同时更能有效地耽误患者的生存时间,提高患者生存质量。最初李维娟传授提示,夏天流汗是人的一种心理调度功能,它能调度人体体温,是以对于止汗产品最好削减利用频次,并且最好在大夫的指导下利用。...

“DC+CIK肿瘤生物治疗”技术的整个治疗过程分为:患者外周血单核细胞采集,体外诱导及回输三部分。

1.从患者外周血中采集单个核细胞,送至专门的GMP实验室进行体外培养及诱导,以获取成熟的,具有肿瘤细胞识别能力的DC细胞和数量更多,更具活性和杀伤力的CIK细胞;

2.将这两种细胞一共分为次犹如打点滴一样回输到患者体内,用它们来对肿瘤细胞进行特异性杀伤,安全无毒副作用;

3.启动人体免疫机制,提高人体免疫力,有效清除患者体内残留的肿瘤细胞转移的微小病灶,达到控制肿瘤生长,预防肿瘤复发,转移和恶化的目的,并实现了延长患者生存期,快速提高患者生活质量的多重目标。

由于生物治疗技术是利用人体自身的免疫细胞,而不是传统的化学药品来杀伤肿瘤细胞的,因此该技术安全无毒副作用,适用于癌症各阶段的治疗,自去年在山东医院生物诊疗中心开展以来已为无数癌症患者解除了病痛的折磨,带来健康的!

山东省首家生物抗癌基地—医院肿瘤生物诊疗中心

医生热线:4006 586 016 0531-8858 8857,

网址:,

医生在线QQ:

门诊四楼


更多内容请关注微信号“ewsos1”、在线问答“ask_doctor”
分享:
本文来源:http://m.ew86.com/cancer/cta/20120604/67508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