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疗甲状腺癌 甲状腺癌的四种病理

2012/6/7 来源:医网病友论坛a-A+

甲状腺是人体最大的内分沁腺体,也是唯一的一个可以在体表触摸的腺体,位于颈前正中部,喉及气管的前下方,由左右两叶及连接于其中间的峡部构成,该腺体发生的恶性肿瘤小知识:瘤整体疗法”所可以达到的医治效果。所以说,中医治疗前列腺癌晚期让“与癌共存”不是胡想。(责任编辑:肿瘤大夫组)...即为甲状腺癌小知识:甲状腺癌是常见的疾病之一,其病发启事今朝尚不是很清晰,与遗传身分、碘和TSH、放射性毁伤等身分有关。初期症状不较着,在医治甲状腺癌时应注意三个事项。关头一:尽早节制住病情生长肿瘤有一个显著的特性:病情生长快,如不克不及及时遏制,就会迅速好转以致无法整理。所以,肿瘤病人一旦确诊,就要从速采纳办法,避免病情进一步好转。浩繁肿瘤患者的康复经历也表白,采纳的办法越早、越有效,后期医治起来就会越容易,效果也越好,少花良多冤枉钱。迷信的配方和中药西制的特性使双灵固本散突破了传统中药生效慢的瓶颈,在抗肿瘤范畴取得重年夜冲破。它的药效浓度相当于原药的100倍,药力集中,可以在很是短的时间内节制住病情,为转危为安抢时间。关头二:千万不要过度医治所谓“过度医治”,就是指医师给予患者的医治强度逾越患者的医治需求,其成果是不单对患者造成不需求的痛苦和机体损害,更浪费了金钱,使患者雪上加霜。医生提...甲状腺癌的四种病理。

甲状腺癌是头颈部常见恶性肿瘤,占全身肿瘤的1%~2%,可发生于任何年龄,30—40岁为发病高峰期,女性多见,潜伏期长,生长缓慢,转移早。年龄调查发病率,男性中每年低于3/10万,而女性确要高2~3倍,各种类型的甲状腺癌年龄分布亦异,乳头状腺癌分布最广,可发生于10岁以下儿童至百岁老人,滤泡状癌多见于20~100岁,髓样癌多见于40~80岁,未分化癌多见于40~90岁。

甲状腺癌(carcinomaofthyroid)分乳头状癌(约占60%,多见于年青女性,低度恶性)、滤泡状癌(约占20%,多见于中年人,中度恶性)、未分化癌(约占15%,多见于老年人,高度恶性)和髓样癌(少见,中度恶性)四种,多数发展较慢、转移较晚,预后较好。

(一)乳头状腺癌 是甲状腺癌中最常见的类型,约占60%。大小不一。一般分化良好,恶性程度低。癌组织脆软易碎,色暗红;但老年患者的乳头壮癌一般较坚硬而苍白。乳头状癌的中心常有囊性变,囊内充满血性液。有时癌组织可发生钙化,切面呈砂粒样。上述囊性变和钙化与癌肿的恶性程度与预后无关。显微镜下见到癌瘤由柱状上皮乳头状突起组成,有时可混有滤泡样结构,甚至发现乳头状向滤泡样变异的情况。

乳头状腺癌叶有完整的包膜,到后期同样可以穿破包膜而侵及周围组织,播用途径主要是淋巴道,一般以颈淋巴结转移最为常见,约在80%的儿童和2%的成年患者可扪及淋巴结,其次是血液转移到肺或骨。

(二)滤泡状腺癌 较乳头状腺癌少见,约占甲状腺癌的20%,居第二位,其患者的平均年龄较乳头状癌者大。癌肿柔软,具弹性,或橡皮样,呈圆形、椭圆形或分叶结节形。切面呈红褐色,可见纤维化、钙化、出血及坏死灶。分化良好的滤泡状腺癌在镜下可见与正常甲状腺相似的组织结构,但有包膜、血管和淋巴管受侵袭的现象;分化差的滤泡状腺癌则见不规则结构,细胞密集成团状或条索状,很少形成滤泡。播散途径虽可经淋巴转移,但主要是通过血液转移到肺、骨和肝。有些滤泡状腺癌可在手术切除后相隔很长时间才见复发,但其预后不及乳头状腺癌好。

(三)甲状腺髓样癌 占甲状腺癌的2~5%。此病由Hazard于1959年首先描述,具有分泌甲状腺降钙素以及伴发嗜铬细胞瘤和甲状腺腺增生(Ⅱ型多发性内分泌肿瘤,MENⅡ)的特点。髓样癌源自甲状腺胚胎的鳃后体(ultimobranchial body),从滤泡旁明亮细胞(C细胞)转变而来。滤泡旁细胞是来源于神经嵴的内分泌细胞,这些内分泌细胞具有一种共同的功能,即能摄取5-羟色胺和多巴胺等前体,並经其中的脱羧酶予以脱羧,所以也称为胺前体摄取脱羧细胞(amine precursor uptake and decarboxylation),简称APUD细胞。肿瘤多为单发结节,偶有多发,质硬而固定,有淀粉样沉积,很少摄取放射性碘。癌细胞形态主要由多边形和梭形细胞组成,排列多样化。

(四)甲状腺未分化癌 占甲状腺癌的15%,主要发生于中年以上患者,男性多见。肿块质硬而不规则,固定,生长迅速,很快弥漫累及甲状腺,一般在短期内就可浸润气管、肌肉、神经和血管,引起吞咽和呼吸困难。肿瘤局部可有触痛。显微镜下见癌组织主要由分化不良的上皮细胞组成,细胞呈多形性,常见核分裂相。颈部可出现淋巴结肿大,也有肺转移。该病预后差,对放射性碘治疗无效,外照射仅控制局部症状。


更多内容请关注微信号“ewsos1”、在线问答“ask_doctor”
分享:
本文来源:http://m.ew86.com/cancer/cta/20120607/68335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