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治肾癌 肾癌有哪些常规检查手段

2012/6/14 来源:医网病友论坛a-A+

肾癌的早期诊断有利于帮助患者选择最适合的治疗方法,制定合理的个体化治疗方案,从而降低病情恶化的可能性,那么肾癌有哪些常规检查小知识:查抄,说是直肠癌,并且占位比较低,手术难度年夜。”斟酌再三,周师长西席在家人的陪同上去到人民病院。“我给病人做了直肠全隙膜切除,趁便把肿瘤上方4厘米的息肉也给切除了。”人民病院肛肠科主任医师邓业巍说,这类手术的最年夜益处是,病人的肛门保住了,不消挂粪袋子了,控便能力也会逐渐恢复。邓业巍说,之前医治肠癌时,只需是低于7厘米的占位,手术就保不住肛门了,而此刻的手艺,3厘米的超低占位也能够或许保住肛门。持久慢性炎症刺激会导致肠癌在年夜肠癌中,直肠癌最多见,“我们科室仅12月就收治了5位直肠癌患者,并且几近都是肿瘤低占位、超低占位的患者。”邓业巍说。59岁的周师长西席慢性结肠炎史已经10年了,可是一直没有正轨医治,便血时,就本身买点痔疮膏抹抹,症状减轻就不管了。“良多直肠癌都是因为持久慢性炎症刺激酿成的。”邓业巍说,“若是年夜便习惯改变,一天多次年夜便,年夜便变细、变稀,并且是脓血便,这些都是肠癌的危险旌旗灯号,需求及时查抄...手段呢?症状观察、X线造影术、超声检查、CT扫描等都是比较常用的、准确性高的肾癌诊断方式。

肾癌又称肾细胞癌,肾腺癌,起源于肾小管上皮细胞,可发生于肾实质的任何部位,但以上、下极为多见,少数侵及全肾;左、右肾发病机会均等,双侧病变占1%~2%。

肾癌的常规检查手段

1.一般检查:

血尿是重要的症状,红细胞增多症多发生于3%~4%;亦可发生进行性贫血。双侧肾肿瘤,总肾功能通常没有变化,血沉增高。某些肾癌患者并无骨骼转移,却可有高血钙的症状以及血清钙水平的增高,肾癌切除后症状迅速解除,血钙亦回复正常。有时可发展到肝功能不全,如将肿瘤肾切除,可恢复正常。

2.X线造影术:

(1)X线平片:

X线平片可以见到肾外形增大,轮廓改变,偶有肿瘤钙化,在肿瘤内局限的或广泛的絮状影,亦可在肿瘤周围成为钙化线,壳状,尤其年轻人肾癌多见。

(2)静脉尿路造影:

静脉尿路造影是常规检查方法,由于不能显示尚未引起肾孟肾盏未变形的肿瘤,以及不易区别肿瘤是否肾癌。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肾囊肿,所以其重要性下降,必须同时进行超声或CT检查进一步鉴别。但静脉尿路造影可以了解双侧肾脏的功能以及肾盂肾盏输尿管和膀胱的情况,对诊断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3)肾动脉造影:

肾动脉造影可发现泌尿系统造影未变形的肿瘤,肾癌表现小知识:表示。如有体温升高,应警戒有继发感染的可能,要及时措置,以避免加沉痾情。 ...有新生血管,动静脉瘘,造影剂池样聚集(Pooling)包膜血管增多。血管造影变异大,有时肾癌可不显影,如肿瘤坏死,囊性变,动脉栓塞等。肾动脉造影必要时可向肾动脉内注入肾上腺素正常血管收缩而肿瘤血管无反应。

在比较大的肾癌。选择性肾动脉造影时亦可随之进行肾动脉栓塞术,可减少手术中出血肾癌不能手术切除而有严重出血者可行肾动脉栓塞术作为姑息性治疗。

3.超声扫描:

超声检查是最简便无创伤的检查方法,可作为常规体检的一部分。肾脏内超过lcm肿块即可被超声扫描所发现,重要的是鉴别肿块是否是肾癌。

肾癌为实性肿块,由于其内部可能有出血、坏死、囊性变,因此回声不均匀,一般为低回声,肾癌的境界不甚清晰,这一点和肾囊肿不同。肾内占位性病变都可能引起肾盂、肾盏、肾窦脂肪变形或断裂。肾乳头状囊腺癌超声检查酷似囊肿,并可能有钙化。

肾癌和囊肿难以鉴别时可以穿刺,在超声引导下穿刺是比较安全的。穿刺液可作细胞学检查并行囊肿造影。囊肿液常为清澈、无肿瘤细胞、低脂肪,造影时囊壁光滑可肯定为良性病变。如穿刺液为血性应想到肿瘤,可能在抽出液中找到肿瘤细胞,造影时囊壁不光滑即可诊断为恶性肿瘤。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为肾内实性肿瘤,其超声表现为脂肪组织的强回声,容易和肾癌相鉴别。在超声检查发现肾癌时,亦应注意肿瘤是否穿透包膜、肾周脂肪组织,有无肿大淋巴结,肾静、下腔静脉内有无癌栓,肝脏有无转移等。

4.CT扫描:

CT对肾癌的诊断有重要作用,可以发现未引起肾盂肾盏改变和无病状的肾癌,可准确的测定肿瘤密度,并可在门诊进行,CT可准确分期。肾癌CT检查表现为肾实质内肿块,亦可突出于肾实质,肿块为圆形,类圆形或分叶状,边界清楚或模糊,平扫时为密度不均匀的软组织块,CT值>20Hu,常在30~50Hu间,略高于正常肾实质,也可相近或略低,其内部不均匀系出血坏死或钙化所致。有时可表现为囊性CT值但囊壁有软组织结节。

温馨提示:以上就是诊断肾癌的常规检查手段,疑似患有肾癌的朋友们可以根据医生的建议和意见,结合自身具体情况,选择其中的一种或是多种方法确诊肾癌。


更多内容请关注微信号“ewsos1”、在线问答“ask_doctor”
分享:
本文来源:http://m.ew86.com/cancer/cta/20120614/69370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