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析甲状腺癌 如何预防甲状腺癌手术并发症

2012/6/23 来源:医网病友论坛a-A+

甲状腺手术并发症的预防及护理:

1.术后出血多发生在术后48小时内,是术后最危急的并发症。主要由于止血不彻底、不完善或因结扎线脱落引起。术后咳嗽、呕吐、过频活动或谈话是出血的诱因。

①术中采用先结扎后缝扎,杜绝止血不彻底、不完善或结扎线脱落的现象。缝皮前将“甲状腺简易负压引流装置”放于创腔的最低处,以利引流和准确记录。

②术后让血压平稳病人取半坐卧位,严密观察P、R、BP的变化,有无发生呼吸困难和窒息。

③观察颈部是否迅速增大,切口敷料有无渗血。

④指导病人使用正确的咳嗽方法,针对不同原因引起的呕吐进行相应处理,限制探视,让病人尽量使用手势或书写等方法沟通,以减少出血的发生。

2.甲状腺危象主要是由于术前准备不足,甲亢症状未能很好控制。本组1例患者因个人原因急于手术,术前服药时间短,术后25小时发生危象。

①术前稳定病人情绪,减少心理刺激,充分了解其心理状况,针对性地解释、开导和安慰是预防甲状腺危象的关键。

②术前常规给病人服2周芦戈氏液,对心率较快者,给以心得安,精神紧张者给安定及一些对症处理,使术前患者基本情况稳定在心率90次/分以下,基础代谢率控制在适当范围内,腺体缩小变硬。

③术后48小时内,应将体温控制在38℃以下,以物理降温为主,可用温水浴或温酒精擦浴。

④危象发生时,临床表现主要为高热(可达40~42℃),脉快而弱(120次/分以上),烦躁、大汗、谵妄、甚至昏迷。出现此种情况应立即行物理降温,还可用冰水100~300ml灌肠或冰水内加热药物保留灌肠,给予氧气吸入,静脉输入葡萄糖液,在严密监测的同时,根据医嘱给予口服复方碘化钾溶液,紧急时用10%碘化钠5~10ml加入10%葡萄糖液500ml中作静脉滴注,氢化可的松200mg或地塞米松20mg加10%葡萄糖500ml静脉滴注,心得安5mg加入葡萄糖溶液100ml中作静脉滴注等。

3.喉返神经、喉上神经损伤是甲状腺手术中重要的并发症。由术中操作不慎、牵拉或血肿压迫神经或直接挫伤引起。本组1例甲状腺癌小知识:癌晚期能活多久?因为卵巢癌往往在发现的时辰就已经是晚期了,所以良多患者都在耽忧这个问题。我们请大夫来为广年夜患者作出具体解答,切实减轻您的心理负担。对于卵巢癌晚期能活多久,病院大夫认为:卵巢癌生长到晚期多已扩散到子宫、附件或盆腔等器官,不管在诊断或医治上均是一年夜难题,拟定迷信合理的医治方案,是患者活的持久生存期、提高生活质量的一个首要前提。手术切除是今朝医治原位癌最有效编制之一,但对侵袭期的卵巢癌却很难取得抱负效果,尤其是卵巢癌晚期,癌细胞已经播散,手术医治效果较差,放化疗等局部疗法对癌细胞很难断根洁净,患者经放化疗医治后易复发,且毒反作用年夜,容易损害患者各功能脏器,晦气于化疗的准期进行。这也显示了传统医学模式在肿瘤医治上存在某些误区,如侧重局部医治,不放在眼里整体医治;侧重中医治疗,不放在眼里中医治疗;侧沉痾灶医治,不放在眼里生存质量;侧重药物医治,不放在眼里心理医治等。这也促使了综合疗法–中中医连络...根治术,因癌肿较大、粘连,分离时牵拉致暂时性损伤,病人表现声音嘶哑,经针灸理疗、使用促进神经恢复的药物,3个月后逐渐恢复。1例甲亢患者术中结扎甲状腺上极血管造成损伤,病人术后饮水时发生呛咳、误吸现象,经治疗小知识:医治法,不过,这些疗法只需乳癌细胞扩散至其它部位,疗效就会年夜年夜降落。是以,研究职员相信,只需能找出编制晋升细胞慎密保持的程度,有效的避免乳癌细胞侵犯人体其它部位,应该就可以够更有效地节制乳癌的生长,减低乳癌的致死率。...后自行恢复。

①术中操作轻柔,力求保留腺体和后膜的完整、结扎上极血管时尽可能*近腺体,且避免过份牵拉血管。

②术后正确评估病人的声音,清醒后向病人提问,力求简短,并仔细注意其声音的改变,尽量避免过多说话。

③保持呼吸道通畅,观察呼吸的频率、节律,有无呼吸困难、窒息等情况,床边放置拆线包、气切包、吸痰设备以及急救药品,以备急救。

④进食时特别是饮水时,观察有无发生呛咳、误吸等情况,协助病人坐起进食或进半流质固体食物,进食速度不宜过快。

4.手足抽搐由于术中误切或挫伤甲状旁腺,以致出现低钙抽搐。多发生于术后1~3天。

①仔细检查切下的腺体,若发现有甲状旁腺,立即移植于颈部肌肉层中。

②定时巡回、严密观察,注意面部、口唇周围和手、足有无针刺和麻木感。

③饮食适当控制,限制含磷较高的食物,如牛奶、瘦肉、蛋黄、鱼类等。给予病人高钙低磷食物,如绿叶蔬菜、豆制品和海味等,症状轻者,口服钙片和VitD2,每周测血钙或尿钙一次,随时调整用药剂量,抽搐发作时,应立即静脉缓慢推注10%葡萄糖酸钙,以解除痉挛。


更多内容请关注微信号“ewsos1”、在线问答“ask_doctor”
分享:
本文来源:http://m.ew86.com/cancer/cta/20120623/7034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