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疗肥胖 当心!你的肥胖可能引来癌症

2012/7/21 来源:医网病友论坛a-A+

最近关于国家控烟不力的讨论沸沸扬扬,可以看出大家对吸烟在致癌小知识:致癌物质。油炸、烘烤、烧焦食品也含有此类致癌物质。4。良多胃癌患者脾气外向、不善言谈。中医认为,抑郁、郁闷的表情易致气滞血淤,构成癌肿。3。被净化的水含多种致癌的金属离子,必然喝自来水或纯净水。2。多吃含维生素A、B、E及β胡萝卜素的食品;恰当增添蛋白质、豆成品,加强抵当力。1。定时、定量饮食,切忌暴饮暴食、进食过烫的食品,以避免刺激或毁伤胃黏膜。除此以外,预防胃癌还应服膺六个生活关头点。是以,呈现以上症状者必然要做X线钡餐、B超、胃镜查抄等,以明白诊断。因为,胃部良性溃疡、胃肉瘤、胃良性肿瘤及慢性胃炎也会呈现近似的症状。呕血与便血因癌灶侵犯胃壁血管引发,如出血时间较长或出血量较年夜,病人可呈现缺铁性血虚症状。恶心与呕吐胃癌晚期幽门梗阻,容易导致呕吐;贲门癌和高位小弯癌,进食有哽噎感。上消化道症状病人常有上腹部不适、心窝部隐痛、食后饱胀感等。跟着肿瘤的生长,上腹部疼痛逐渐减轻、食欲不振、肥胖、...中的重大促进作用都已不陌生,关于肥胖与癌症的关系你又了解多少呢?在研究体重与几种特定的癌症发生率之间的关系时,世界癌症研究基金会公布的调查结果显示:食道癌、胰腺癌、结肠癌、子宫癌、肾癌和乳腺癌小知识:乳腺癌患者虽然在乳房部还没有可以或许触摸到明白的肿块,但常有局部不适感,出格是绝经后的女性,有时会感应一侧乳房轻度疼痛不适,或一侧肩背部发沉、酸胀不适,乃至牵及该侧的上臂。 乳腺癌症临床表示: ...六种癌症的发生受肥胖影响最大,饮食、体重与肥胖对患癌的影响大大超出人们的想象。

你因肥胖距离癌症可能不远

超重和运动不足是25-33%前述癌症病例背后的主要成因。调查表明,肥胖对癌症的作用是多方面的,其中体内多余脂肪对人体激素平衡的影响最为主要,如脂肪细胞能释放雌激素,会增加女性肥胖者患乳腺癌的风险;腹部脂肪细胞能促使人体产生生长激素,这会增加罹患多种癌症的危险。

数据还显示,33%的癌症发生在肥胖人群中,肥胖女性比肥胖男性患恶性肿瘤的危险更高;约30%男性肿瘤和60%女性肿瘤的发生与营养因素密切相关,大量食用蔬菜和水果可明显降低癌症发生的危险,可使癌症总体发生率降低约50%。

癌症早期迹象细微,不易觉察,对于肥胖者来说,他们患有心脏病和糖尿病的风险比普通人要高,而且这样两种病发作很快,癌症发展的比这些病慢得多。女性肥胖者最可能患得的癌症是子宫癌。美医生称,一名超重的女性与一名苗条的女性相比较,患得子宫癌的风险为两倍,而一旦变得肥胖,患得这种癌症的风险将上升至3.5到5倍。另外,肥胖者患上肾癌和食道癌的风险比正常体重的人上升3倍。

肥胖不利于癌症患者,保持苗条很重要

研究肥胖与癌症关系的医生们建议:在健康范围内,人们应尽可能保持苗条,并在成年后把控制体重变成一种习惯。

英国《每日电讯报》援引英国癌症研究会的数字说,若控制体重得当,全英每年将有1.2万人逃脱癌症魔爪。

科学家究竟找到了什么证据,来证明肥胖与癌症之间的关联?研究认为,肥胖对癌症的作用是多方面的,其中之一是多余脂肪会影响人体激素平衡。研究显示,脂肪细胞能释放雌激素,增加女性肥胖者患乳腺癌的风险。研究还显示,腰部脂肪细胞能促使人体产生生长激素,这也可能会增加罹患癌症的危险。

人们可以借助身体质量指数来衡量自己的体重是否超标,进而决定是否需要减少自己体内的多余脂肪。身体质量指数是常用的胖瘦衡量器,计算方法为体重(千克)除以身高(米)的平方。体型正常者身体质量指数一般在18.5至24.9之间。

如何远离危险的肥胖症?

癌症是比较难治的疾病,已成为我国居民的第一健康杀手,癌症的发病率还在不断增高。癌症的防治工作值得每一位公民关注和重视。

特别针对患癌风险因素——肥胖,医生主要建议如下:

少吃红肉,每人每周对红肉的摄入量最好在500克以内。红肉是一个营养学名词,指未经烹调前呈现红色的肉,大多属于哺乳动物,如猪、羊、牛肉等。禽肉、鱼虾等不在此列。此外,研究还发现,大量食用“加工肉”会增加患直肠癌的风险。“加工肉”专指熏肉、腊肉、火腿等食品。

适量饮酒,假如人们要饮酒,男性最好控制在每日两个单位,女性最好控制在每日1个单位。一个单位指半品脱(约0.286升)啤酒或一小杯葡萄酒。

每人每日食盐量不要超过一茶匙,多吃蔬菜水果,多喝水而不要多喝含糖饮料,力争从食物中摄取营养,而不要依赖营养品。

除了少吸烟、多运动等常见建议外,医生还给女性提出了专门建议,呼吁女性尽量用母乳喂养婴儿,认为这样做可以减少母亲患乳腺癌的风险。

健康网( www.)专稿,未经书面授权请勿转载。


更多内容请关注微信号“ewsos1”、在线问答“ask_doctor”
分享:
本文来源:http://m.ew86.com/cancer/cta/20120721/7485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