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肝肾微粒体抗体测定(LKM)

  1973年Rizzetto首次用间接免疫荧光技术在一些慢性肝炎患者中发现抗肝/肾微粒体抗体(抗-LKM),这些抗体能与肝细胞质、近端肾小管起反应。而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的抗线粒体抗体可使远端肾小管着染。随后鉴定出LKM抗体有3种亚型,LKM-1是Ⅱ型自身免疫性肝炎的血清学标志,LKM-2只出现于由替尼酸引起的药物诱导性肝炎当中,因此LKM-1必须与LKM-2相区别开来。LKM-3主要出现于一些慢性丁型肝炎患者。LKM主要常用间接免疫荧光法鉴定。

  间接免疫荧光法实验原理:将荧光素标记在相应的抗体上,直接与相应抗原反应。

  第一步,用未知未标记的抗体(待检标本)加到已知抗原标本上,在湿盒中37℃保温30min,使抗原抗体充分结合,然后洗涤,除去未结合的抗体。

  第二步,加上荧光标记的抗球蛋白抗体或抗IgG、IgM抗体。如果第一步发生了抗原抗体反应,标记的抗球蛋白抗体就会和已结合抗原的抗体进一步结合,从而可鉴定未知抗体。

您是否做过这个检查?
  • 1
  • 0
您认为这个检查有用吗?
  • 0
  • 0
正常值

间接免疫荧光法:阴性.

临床意义

抗LKM-1抗体为AIH-II型血清特异性抗体,敏感性为90%,在AIH中检出率较低(约10%左右)。慢性丙型肝炎患者中约2%~10%也可检测到抗LKM-1抗体。AIH中抗LKM-1抗体阳性患者,较多具有典型的自身免疫现象,大多为青年女性,自身抗体滴度较高,血清免疫球蛋白显著增高,病情比较严重,对激素治疗反应好,欧美地区多见;HCV感染伴有抗LKM-1抗体阳性患者,大多年龄较大,女性并不多见,自身抗体滴度较低,血清免疫球蛋白不高,病情为慢性肝炎表现,对干扰素治疗有反应,地中海地区多见。抗LKM-2抗体仅见于应用药物替尼酸治疗后诱发的肝炎患者。由于该药物已停用,故抗LKM-2抗体已不存在。抗LKM-3抗体见于10%~15%慢性丁型肝炎患者,大约有10%的AIH-II型患者既有抗LKM-1抗体,也有抗LKM-3抗体。抗LKM-3抗体在AIH-II型患者中滴度较高,而在丁型肝炎患者中滴度较低。

专家解读检查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