肾小管重吸收障碍

  1. 葡萄糖的重吸收

  葡萄糖重吸收的部位主要在近曲小管前半段。肾小管重吸收葡萄糖有一个浓度限度,超过这一限度就不能完全被重吸收而出现糖尿。这一浓度限度称为肾糖阈。葡萄糖重吸收是一个与钠泵耦联转运的主动过程。小管液中Na+减少时,葡萄糖重吸收率下降;葡萄糖浓度降低时,Na+的转运也随之下降。这一耦联活动依赖于近曲小管纹状缘中的载体蛋白,当它与葡萄糖和Na+在结合位点上相结合形成复合体后,由管腔膜外侧进人膜内。入膜后Na+与葡萄糖脱离,Na+经膜中的泵的作用主动排出胞外而进入组织间液;而入膜后的葡萄糖则可通过与Na+无关的载体蛋白,顺浓度差透过管周膜进入组织间液。

  2.氨基酸的重吸收

  氨基酸主要吸收部位在近曲小管,几乎可被全部重吸收。它的重吸收机制与葡萄糖重吸收相似。

  3.Na+的重吸收

  近球小管是Na+的主要重吸收部位,吸收的量占65%-70%。近曲小管对Na+的重吸收,常以"泵-漏模式"的重吸收机制来解释:当小管液中Na+浓度较高时,Na+先以易化扩散形式顺着浓度差和电位差被动转运进入细胞内,然后被侧膜上的钠泵驱出并进入细胞间隙。随着细胞间隙中Na+浓度升高,促进水也进入细胞间隙,使其中静水压逐渐上升。这一压力既可促使Na+通过基膜进入与其相邻的毛细血管,也可促使Na+经由靠近管腔膜一侧的"紧密连接"回漏小管液中。

  4.CL-的重吸收

  大部分氯是伴随Na+而被动重吸收。

  5.K+的重吸收

  K+的重吸收部位主要在近球小管,是主动转运过程。

  6.HCO3-的重吸收

  在近球小管以CO2形式伴Na+被动重吸收,髓袢升支粗段的重吸收机制不清。

  小管液中的HCO3—不易透过管腔膜,HCO3—的重吸收是以CO2的形式变相吸收的。血液中的HCO3—是以钠盐NaHCO3的形式存在,在小管液中电离成Na+和HCO3—。小管上皮细胞内有碳酸酐酶,使CO2和H2O生成H2CO3,后者解离出H+和HCO3—。通过钠氢交换,小管液中的Na+进入细胞,与细胞内的HCO3—同向转运回血液(图7-5)。小管液中的HCO3—在碳酸酐酶作用下,与H+生成H2CO3,再分解产生水和CO2。CO2是脂溶性的,可以自由进入小管细胞。总之,钠泵不断将小管细胞内的Na+泵向周围组织,促进了钠氢交换,氢的分泌带动了HCO3—的重吸收(以CO2的形式)。有些药物(如乙酰唑胺)对碳酸酐酶有抑制作用,H+的生成减少,影响钠氢交换,NaHCO3重吸收随之减少。

  在近球小管后半段,NaCl通过细胞旁路被重吸收。由于HCO3—是以CO2的形式重吸收的,而CO2是脂溶性的,易透过管腔膜,因此HCO3—的重吸收比Cl—快。在近球小管后半段Cl—的浓度比管周组织高20-40%。Cl—顺浓度梯度经细胞旁路(通过紧密连接进入细胞间隙)被动重吸收。Cl—带负电荷,Cl—重吸收产生的电位差促进Na+沿细胞旁路被动重吸收。

  7.水的重吸收

  全部被动重吸收,近球小管重吸收滤过量的65~70%,髓袢降支细段和远曲小管各吸收约10%,集合管重吸收10~20%。

  原尿中的水的重吸收主要是在Na+等主动吸收后形成的渗透压梯度而被动转运的。成年动物原尿中约99%的水被重吸收,仅有1%左右排出。值得指出的是,远曲小管和集合管上皮细胞对水是不易透过的,这个部位对水的重吸收,是通过垂体后叶释放的抗利尿激素来调控的。

  (二)影响重吸收的因素

  1.原尿溶质浓度的改变

  水由低渗溶液向高渗溶液扩散。肾小管内溶质浓度越高,其渗透压也越高,越不利于水的重吸收,结果尿量就会增加。糖尿病患者,渗透性利尿剂(如甘露醇)都是因小管液浓度增加而导致尿液增多的。

  2.肾小管上皮细胞机能状态的改变

  当肾小管上皮细胞因某种原因而损害时,可影响其重吸收机能,引起尿的质和量的改变。如根皮苷中毒时近球小管对葡萄糖的重吸收能力减弱,出现渗透性利尿。

  3.激素的作用

  抗利尿激素、醛固酮、甲状旁腺素(促进远曲小管和集合管对Ca2+的重吸收,抑制近曲小管对磷酸盐的重吸收)和降钙素(抑制Ca2+和磷酸盐的吸收,抑制Na+、Cl-的重吸收)都可影响肾小管和集合管的重吸收功能。

你可能希望了解的症状 你可能希望了解的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