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实上,古人起初并无偷情的说法,因为古人思想比较保守,对于男女之间的事情自然看得很重,若是发生男女苟且之事,不仅仅套以偷情的说法,而是通奸。是以,对于通奸的男女,会有包括类似于浸猪笼之类的惩罚。所以偷情合法化的前提,便是证明两人之间存在一张叫做“结婚证书”的纸张。
随着时代的发展,封建体制早已成为历史,社会经济高速发展,不仅让人民的生活水平提高,更是让人在思想观念方面的开放性上升到了一个新的地步。莫说是偷情,便是通奸,或者“ONS”情已经见怪不怪。
倒是随着中国城市暧昧文化的兴起,“亚偷情”这一说法开始渐渐深入人心。当然,与真正偷情不同的是,“亚偷情”相对来说是一种纯精神的偷情,彼此之间不会发生任何肉体上的关系,或者类似于早先的蓝颜或者红颜的说法。
这种“无性外遇”在当今世人情感世界日益混乱,内心遭遇日益窘迫的时候,如春风一般进入世人的眼界,而日益发达的通讯手段和工具的出现,更将这种纯精神的“无性之偷“进一步推进了这种“亚偷情”的“普及”和“推广”。亚偷情似乎已经达到了这样一种境界,似乎要偷了,却又保持着不偷的境界。这种境界实质是非常微妙的,徘徊在暧昧面前,只要往前一步,就直接进入偷情的行列.
如何看待这种“无性之偷”?先说偷情,对于偷情者,从伦理学和道德方面来看,即使这个人的本意并不是破坏对方的家庭,使对方的家庭伦理关系在形式上依然保持了完整,但事实上,已经对对方家庭感情的真实性造成了冲击,但对于亚偷情者,如果参与“亚偷情”的两个异迷人亲密,对方的家庭关系又维系得很好,这种情况也可能存在,似乎也不能说是不道德的。但仅仅是似乎而已,事实上,谁知道这种“亚偷情”会发展到什么地步,又有多少丈夫和妻子,允许自己的妻子和丈夫背着自己在外头进行着与“偷情”沾边的事情呢?
“亚偷情”的参照物是什么呢?似乎的确是偏向偷情,也许下一步就实现真正的偷情了。因为在精神上已经出轨了,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但这种偷情并不是完全意义上的偷情,至少在身体上,还属于自己的爱人。
为什么要偷情?一是因为缺少性,二则缺少关爱,也就是情。“亚偷情”,无怪乎逃不开一个情字,情只一字,包含的内容甚至用无数个字都无法清楚的表明这种意义所在。一旦缺了情,譬如说缺少爱人的关爱,于是在压抑许久之后,便想找一个人来爱,这似乎是人之常情,人毕竟是情感的动物,虽然有时候经常说必须用理智来对待问题。但很多时候,理智这种东西说起来有点空洞。有市场,就会有需求,一样的道理,有缺憾,就会想办法弥补。
$SplitPage$
为什么仅仅停留在表面,也就是仅仅在精神上出轨呢?这里其实可能会有很多种原因。首先可能是想实现本质的转变,但可能因为某些因素,没能实现最后的突破,所以在概念的界定上只能算作为“亚偷情”。其次,的确不想突破最后的防线,因为心里多多少少还残存着理智,知道自己真正的身份可能的另一个人的妻子,或者丈夫。一旦真正突破最后的禁区,有可能自己会陷入一种万劫不复的境地,所有现有的一切都将有可能一去不复返,对于一个地位稳固,家庭稳固的人来说,冒这么大的险,的确很难。
一个寻求“亚偷情”的人,一般只是在心理上寻求一种平衡,一种爱的平衡,或许在婚姻里缺少了爱,于是转而向婚姻之外的男人或者女人寻求关爱。如果婚姻里不缺少爱的话,或许他们都会牢牢的恪守着自己的婚姻城堡,但这仅仅是假设而已,事实是,的确发生了“亚偷情”。
如果说婚姻中的男女过得很幸福,家庭很稳定,爱情很美好,或许这些所谓的“亚偷情”便不会存在了。作为以生活和情感模式相融合而成的婚姻生活,其存在,最主要的依据是彼此对于感情、责任和伦理道德所赖以存在的良心,婚姻的经营更多的是依靠两个人共同的行为。一桩美好的婚姻其实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或者说有些可遇而不可求,钱钟书先生在《围城》中更是将婚姻比喻成一座围城,城外的人想冲进去,而城里的人却日夜思索着如何出城,当然,这种说法并不在完全意义上成立。
一个人的发展就是一个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对待婚姻也是一样。婚姻需要一个细心经营的过程,两个在一起生活的人需要互相熟悉对方,理解对方,关爱对方。婚姻没有小事,婚姻也没有大事,这是一句富有这里的言语。所以,必须要有足够的准备,足够的信心,和足够的精力去勇敢的对待婚姻。
如果真正将婚姻经营妥当的话,试想,还会出现“亚偷情”的现象吗?当一个男人,或者女人把自己全部的精力花在自己或者妻子,或者丈夫,还有孩子和老人的时候,还有那份闲心和精力去“亚偷情”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