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抗抗《作女》
“作”这个词最早来源于上海话,通常用于形容女性,有折腾,闹腾,不稳妥的意思,后又被延伸为不安分守己、自不量力、任性而天生爱折腾的女人。可是确切的,谁也说不清楚什么是作,哪怕是那些特别作的女孩子。
“作”这个字被广为人知是因为张抗抗的一本小说《作女》,后来又被拍成了电视剧“卓尔的故事”,说的是一群以卓尔和陶桃为代表的女人在生活里作来作去,作死作活的故事。卓尔和陶桃都有着较高的学历和丰富的收入,是最亲近的朋友,随着故事情节的发展逐渐显露出不同的价值观,以及各自对于人生的选择。
卓尔的“作”在于她不安于传统的生活方式,更注重个人价值的实现和精神享受。厌倦了婚姻,便毅然与在加拿大读博士的丈夫离婚,为了能去南极,便千方百计的辞掉高收入的工作等等。她永远不在乎别人的看法,特立独行,只追求自己想要的生活;同时她又很可爱、很真实、有温度。
陶桃的“作”不同于卓尔,她的“作”是为了找一个好老公,过上自己想要的生活。逃出东北家乡,做保姆,当服务员,上大学,依靠一个个男人达到自己的目的,凭着她美丽的外表和机巧的心灵在社会上“作”的呼风唤雨。当她想要安稳下来结婚生子的时候,可以迅速的变脸为贤妻良母的范本,却得不到心上人的青睐,让人觉得可悲、可笑、又可怜。
如果这两者都算是“作”的话,“作”有点自找的意思,自我找寻某种大家认为不必要的东西。自找烦恼,自找麻烦,自找没趣,自作自受……当大家对一个女人的某种行为开始不能理解、不能想象、不能判断,他们就用“作”这个词,言简意赅的概括这个女人的整个人生。
Tip:
其实每个人或多或少的都有一些“作”,只是“作”的方式不同。你可以心理上闷“作”,也可以行动上明“作”;你可以对亲近的人“作”,也可以对全世界“作”;你可以“作”的可爱讨巧,也可以“作”的放肆无理。问题是,你是否知道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么,你想要“作”出一个什么结果?你想获取异性更多的注意和关爱,给生活增添情趣,还是坚持一条属于自己的道路。
真实案例分享:
我的上一段恋爱经历简直就是一部“不作死就不会死”的血泪史。要说“作”的根源,不得不从我的原生家庭开始谈起。
我很难用一个词来形容我的家庭,如果说传统,全家却都千娇万宠着我这个女孩,尤其是爸爸,他从来没有因为没儿子表现出一丁点的遗憾,而是把一切都给了我。如果说我的家庭前卫,妈妈却从小就告诉我嫁汉嫁汉,穿衣吃饭的道理,寄希望于一个男孩子可以从他们那接手他们的宝贝女儿,继续对我予取予求。
我在亲密关系当中,完全延续了在家庭中那种孩子的状态,对对方所有的索取,都觉得理所当然。
我特别需要对方的关注,就好像婴儿吸引父母的关注一样,一旦他没能关注到我,“作”的战役就打响了,我会哭闹个没完,把他没时间精力来陪伴我等同于他不爱我他想要抛弃我。如果他不能够满足我的需要,我还会拿分手来吓唬他。
其实特别的害怕他抛弃我,害怕他不爱我,在关系当中极度没有安全感,于是我更加的渴求他的关注,一刻都不停歇的过分的表达着自己的需要,变本加厉的“作”。我做着一份相对清闲的工作,所以也从不考虑他是不是忙,一味的要求他拿出时间精力来陪我,而他在忙碌了一天之后,在我这里却得不到一丝的安静和抚慰。
那个时候从来都没想过自己想要什么样的感情,总之别人有的别人觉得好的我都要。我会非常“作”从按照言情剧里面男主角的标准去要求男朋友,不断的嫌弃他,不仅满足不了高帅富这些硬件要求,也不够温柔、不够体贴、不够浪漫。
我们分手以后的很长时间里我都想不明白他为什么会离开我,真的是因为我太“作”了吗?加上觉得当时的工作太无聊,想换工作,却处处碰壁,想去的公司都不要我。
这样的经历对于我来说是全新的,因为我从来都没有想要什么得不到过。
人生的几大危机好像商量好似的在同一时间出现了,实在走投无路的时候我选择了做心理咨询,去了解自己,到底发生了什么。
在团体治疗中,我一次一次清晰的看到自己像小孩一样的行为模式,任性和目中无人;我第一次意识到,没有了父母的支持,我是那么的弱小和无能;经过反反复复的练习,我也终于开始面对自己的负面情绪,我害怕被伤害,恐惧爱的人离开。
在这期间我找到了一份我喜欢的并且有发展的工作,每天都和一群有理想有目标的年轻人在一起做着有意义的事。突然有一天,我意识到自己很久没想他了,我问自己,现在我能养活自己、并且生活的快乐又有意义,我还需要男朋友吗,找男朋友是为了什么,婚姻又是为了什么,那答案就只有爱了。可我爱他吗?不,我不爱他,我只是把他当成了父母之后的看护人而已。
有一天,我会遇到一个和我一样独立的人,我们会因为共同的价值观和目标走到一起,互相滋养,共同成长。
想到这里,我终于删掉了他的所有联系方式,并且打电话告诉父母我们分手了。妈妈第一反应就是,你这个丫头又开始“作”了。我跟妈妈说,我是认真的,我现在可以照顾自己了,以后还会照顾你们,我不需要一个男人来照顾我,更不会为了找个男人照顾我而结婚。而且我还会去追求你们认为虚无缥缈的东西,比如自由和理想,如果这也算,那我就继续“作”下去吧。
雨天晴知己主义观点:
我们有很多的来访者,她们就像张抗抗笔下的陶桃一样,美丽、聪慧、还有比男人更加凌厉的性格,却偏偏受困于社会的标准。她们想做自己,却不能做自己,因为在她们出生之前,这个社会就已经给她们制定了一系列的标准和界限。她们不甘心这样过下去,所以来到咨询室,了解自己,调整自己,在社会中重新找到属于自己的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