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多家媒体报道,德芙丝滑牛奶巧克力在德国实验室被检出矿物油含量“超大幅偏高” (C17~C35的MOSH/POSH含量大于4毫克/千克),可能会给肝脏、脾脏及淋巴结等器官造成损害。
消息一经传播,很多消费者便纳了闷:满大街卖的都是德芙,以后还能吃巧克力吗?
检测机构称德芙巧克力矿物油偏高
据报道,第三方检测机构称,其于2016年12月采购的德芙丝滑牛奶巧克力被检测出矿物油成分,为矿物油饱和烃(MOSH)或聚烯烃低聚饱和烃(POSH),其中C17-C35的MOSH/POSH含量大于4毫克/千克,即“矿物油含量超大幅偏高”。
检测报告中援引欧盟食品安全局2013年的评估报告,称:“中低黏度的MOSH类物质(碳原子数为C16-C35)能在动物体内积聚,并在肝脏、脾脏及淋巴结等器官中产生微肉芽肿。”
德芙回应:符合全球统一标准和中国法律要求
被检出食品中含有矿物油之后,绿松鼠联系到德芙官方,对方称德芙在中国生产的产品遵循玛氏全球统一质量标准,并符合中国法律法规标准的要求。因此,目前在中国市场并未采取下架或召回措施。
而德芙官方微博“德芙悦时刻”也发出声明,同样称符合中国标准。
▲德芙官方微博回应截图
第三方检测机构称其矿物油含量“超大幅偏高”,而德芙却回应称,“在中国生产的产品遵循玛氏全球统一质量标准,并符合中国法律法规标准的要求。”这到底是怎么回事?
记着紧急采访两位专家,听听他们的释疑。
追问1:矿物油可能来自哪里?
专家:食品包装油墨迁移所致
中国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营养工程学院副教授朱毅告诉记着,饱和烃(MOSH)或聚烯烃低聚饱和烃(POSH)是矿物油的一种。由于食品包装采用油墨和印刷工艺,尤其是可再生、可循环使用的食品包装会导致油墨迁移到食品中,因此矿物油成分在巧克力中很难避免。
记着追问2:国内外对矿物油标准如何规定?
专家:国际上并无统一残留量标准
原来,截至目前欧盟尚未对此类成分提出限值。但是,德国联邦风险评估研究所(BfR)建议,从包装迁移到食品中碳链长度介于C17~C20之间的MOSH迁移量应该控制在4毫克/千克以内。
2014年,德国联邦食品及农业部在一份德国日用品法的修订草案中也建议,碳链长度介于C20~ C35之间的MOSH迁移量不应超过2毫克/千克。
也就是说,“MOSH迁移量应该控制在4毫克/千克以内”并不是一个明确的标准,而是德国联邦风险评估研究所(BfR)对此类矿物油含量的建议。
对于以上说法,绿松鼠也从中国食品辟谣联盟专家团成员阮光锋那里得到证实。他表示,这个标准称只是德国的一个参考值,并不是标准,也没有标准。
中国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营养工程学院副教授朱毅告诉绿松鼠,早在2009年、2013年的时候,德国就已经发现了印刷油墨迁移到食品中的问题,但直到现在也没有制定统一的标准,北欧有些国家有标准。这也就是说,目前矿物油在食品中的含量既没有相关的法规,也没有具体的标准。
同时,朱毅表示,对于食品中的矿物油含量,国内也还没有出台相关的限量规定,现在的检测大多依据世界粮农组织和世界卫生组织食品添加剂联合专家委员会提出的“比较理想”的一个值来进行测量比较。
记着追问3:含矿物油的巧克力还能吃吗?
专家:消费者不必恐慌,但儿童要注意
阮光锋称,矿物油成分复杂,广泛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中,很多食品中都能检测出矿物油来,所以消费者不必过于恐慌。
朱毅也认为,现在只能说矿物油对人有潜在的健康威胁,尤其是对于小孩子而言。但还没有相关研究证实,这种低剂量的物质究竟会对人体健康的产生多大的影响。
首先,这些矿物油并不是直接添加在巧克力产品中,而是由包装纸上迁移过去的,在温度高、存储时间长的情况下,尤其容易迁移到食品上,但含量一般处于人体可以正常代谢的范围内;
其次,巧克力并非作为我们的人们日常饮食,其矿物油含量还不足以威胁人体健康因此摄入量有限,不必恐慌。但出于预防原则,摄入量越少越好,尤其是儿童,尽量少吃或不吃。除了巧克力以外,糖果等一些过度包装的食品也尽量少吃。”
记着追问4:如何避免食物中含矿物油?
专家:改进生产工艺
食品安全无小事。朱毅也指出,这样的检测结果恰好给食品行业提了个醒。就食品企业而言,改进生产工艺能减少食品中矿物油的含量,可以使用一些无迁移的油墨,比如水性油墨等。
争议不断的矿物油安全事件
1、2016年7月,德国一家第三方检测机构在抽查当地市场20多款零食后发现,费雷罗旗下的健达巧克力条(Kinder Reigel)等3款食品含有可致癌物芳香烃矿物油,呼吁供货商召回。其中,健达巧克力条中的矿物油芳香烃含量最高,达到1.2毫克/千克。
2、2001年1月6日,据南方网报道,广州市卫生部门对茶叶、糖果、食用油、大米、坚果、饼干等进行抽查,3个品种饼干8个品种坚果不合格,均检出矿物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