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是影响医药产业的关键因素之一,科学政策的出台可以极大地促进产业发展。在新医改深入进行中,医药产业链各方急需与相关决策者进行交流、互动,中国医药报社及有关行业协会积极承担搭建行业沟通平台的重任,扛起了引导行业健康发展的大旗。出席11月30日“医药政策与医药行业发展研讨会”的许多医药企业高管争相表示,政策决定企业生死存亡,希望中国医药报社和有关行业协会打造更多这样的为行业服务的平台。
“医药政策与医药行业发展研讨会”由中国医药报社携手中国医药企业管理协会、中国化学制药工业协会、中国医药商业协会、中国中药协会、中国外商投资企业协会药品研制与开发行业委员会(RDPAC)、中国非处方药物协会共同主办。研讨会邀请了国家发改委、工业和信息化部、卫生部、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的相关官员以及中国医疗保险研究会、中国社科院经济所和安永(中国)企业咨询有限公司的专家学者共同探讨中国医药产业政策及其对医药行业发展的影响。会前,预告消息一经刊出,行业内各界人士立即踊跃报名,甚至在会议举办的前一天,还源源不断地有企业报名参会。会议当天能够容纳130人的会议室一下子涌进了180余人,全场爆满。
协力打造行业沟通平台
在研讨会开幕致辞中,中国医药报社社长燕辉指出,推动行业可持续发展,中国医药报社责无旁贷。我们将尽媒体责任,在政府各有关部门支持下,携手各有关协会、学会构筑起医药行业政策沟通平台。
中国医药企业管理协会副会长、中国非处方药物协会会长白惠良表示,实施新医改政策以来,各项工作都取得了很大进展。对医药行业来说,无论是市场规模扩大、产业结构调整,还是兼并重组等方面,都呈现出难得的发展机遇。但同时,医药行业也面临诸多挑战,如招标采购、药品价格政策调整等。在此背景下,企业应更好地了解政策,加强和有关部门的沟通和交流。
中国化学制药工业协会副会长潘广成强调,“十二五”期间,化学制药工业将完成五大工作任务,即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大力开发原料药制剂新技术,运用基因工程、细胞工程技术开发新菌种,提高质量,节能减排,降低成本;提高产品质量安全;保障基本药物供应;加强对行业的规范和约束,倡导企业承担社会责任。
中国医药商业协会副会长王锦霞表示,目前,医药行业产值虽只占国内生产总值的2.7%,但它却是关系到人们生命健康、生存质量的战略性行业。近年来,中国医药行业获得了长足的发展。医药行业生产的产品、经营的商品,已很好地满足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多层次医疗保健需求,今后仍将通过研发出更新的产品,满足人民群众的用药需求。
中国外商投资企业协会药品研制与开发行业委员执行总裁刘贞贤强调,医药行业是个特殊行业,跟每个人的生命、健康关系密切,同时也是个高风险、高投资、高科技、高收益行业。政府政策在引导行业发展方面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平衡百姓和行业利益方面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我们期待政府以政策为杠杆,引导中国医药产业由大到强,由仿制到创新,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多家企业参会高管表示,国家政策直接影响企业生存与发展。例如,建设一个单一品种的疫苗生产车间需要投入超过2亿元的资金,企业是否敢于投入,与国家政策引导密切相关。因此,企业非常渴望在一个拥有话语权的平台上,有机会与政策制定者及部门管理者进行对话。
药监出击保证药品安全
研讨会上,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安监司司长孙咸泽介绍了近两年的药品安全监管三大工作重点。
第一是重点加强疫苗监管工作。前几年疫苗问题比较凸显,社会各方和媒体都较关注。这两年SFDA加强了监管力度,今年上半年全国各地共出动检查人员23000人次,对所有的疫苗生产企业进行了相关检查。今年10月份的麻疹疫苗接种仅用了10天时间,近1亿人在这么集中的短时间内接种,不但未出现一起死亡事故,且异常的不良反应及严重的不良反应都很少。可以说,这是近年来我国整顿疫苗市场的结果。
第二是开展了中药注射剂的再评价。中药注射剂为六大类高风险药品之一。在临床上,六大类药品都属于抢救用药,容易出现问题。目前,药监部门对中药注射剂全部实施电子监管、派出监督员制度和质量授权制度,并全品种全抽验。此外,还开展了上市后的安全性再评价工作。
第三是加强日常监管,落实监管责任。从今年起,开始实施药品生产监督管理工作计划和药品经营监管工作计划,把每一项日常工作全部量化,落实到基层。截至目前,按照许可证管理,我国共有药品生产企业7200多家。而常规所说的药厂为4800家左右。今年以来,国家药监部门共组织现场检查近8000余场次,对4800家药品生产企业全覆盖,出动了2万多名检查人员。此外,还进行了GMP追踪检查、认证检查2000多次,检查企业1000多家。通过这些检查,药监部门发现了近150家企业的违反GMP的案件,责成200多家企业整改,收回31张GMP证书。
医保亟待发挥更大作用
中国医疗保险研究会副会长熊先军在演讲中介绍了其关于医疗保险支付制度的研究。
熊先军表示,支付制度的概念是规范医疗服务购买方(医疗保险和病人)与医疗服务提供方(医疗机构和医生)确定合理的服务内涵边界及其价格的一系列管理办法和标准的总称。支付制度的目的是消除医疗供需双方的不对称性,使医疗服务价格公平合理。而建立支付制度的前提是拥有相对完善的医疗保障制度。
目前,我国医疗服务及医药产品仍沿用计划经济时代形成的按项目由政府部门定价的制度。医疗保险的支付制度仍然是依据政府按项目定价的按项目付费的制度,即参保人员在就医时医院按获得的服务项目及其价格计费,之后由医疗保险基金和病人分别按医疗保险的规定向医院结算费用。部分地方实行的总量控制、单病种付费等探索,都是建立在政府按项目定价的基础上,只是在结算渠道、时间以及基金对医院结算的方式上有所区别。
熊先军认为,医疗保险支付制度未来的发展趋势是:医疗保险机构与医疗服务和药品、医疗器械提供者之间遵循市场基本规律实行价格谈判。医疗保险机构对医疗机构的支付方式,是住院以DRGs(诊断相关分类)为主,门诊以按人头付费为主,同时包含按项目付费、总额预算等在内的多元付费方式。随着医药分开政策的实施到位,对门诊医疗服务的支付,将采取药品费用与医疗技术劳务费用分开的结算方式。随着医生分配制度的改革步伐加快,支付制度将与医生的收入直接联系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