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营医院对公立医疗机构有冲击?

2010/12/9 来源:人民日报a-A+

  《关于进一步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举办医疗机构的意见》的发布,被视为民营医院及社会医疗机构发展的大利好。

  民营医院是鲶鱼还是鲨鱼?会不会对公立医疗机构带来冲击?且听公立医疗机构、相关卫生部门负责人如何说。

  北京市朝阳区第二医院院长李瑞杰:对公立医院是挑战更是机遇

  社会办医的新政出台,会不会对公立医院形成冲击?对此,北京市朝阳区第二医院院长李瑞杰认为,新政的出台无疑将使非公立医院的数量增加,这对公立医院来说,既是挑战,更是机遇,可以促使公立医院提高自身核心竞争力。

  李瑞杰说:“很多国家公立医院服务质量、技术水平、环境、规模等各方面水平大部分不如非公立医院,小部分仅仅够得上同等水平。政府投入的大学附属医院除外。但我国情况正好相反。”他说,我国民营医院多是小规模经营,以营利为目的。不像国外数量较多的非营利性的非公立医院,投入很大,往往把社会效益放在第一位。

  李瑞杰认为,新政将民营医院发展放在与公立医院同等地位,消除了政策障碍,将会明显促进民营医院的发展。对于公立医院来说,会有危机感,“因为民营医院的服务模式、用人机制、管理体制都比较好,很可能影响公立医院的人才队伍。”他说,公立医院要做好应对的准备,提高核心竞争力,更加注重社会效益,注重患者的满意度。

  朝阳区第二医院是一家二级医院,在医院周围两公里内,有四五家民营医院,但是去的人并不多。“因为我们对自身进行了服务能力的提升”,李瑞杰说,包括硬件上对房屋进行重新装修,设备购进,软件上开设特色服务项目,如健康管理、代谢疾病诊疗、老年人救治等。

  合肥三里庵社区医院院长王翔苇:我们的优势是公共卫生服务

  民营医院增多,对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这种最基层的医疗机构,会有何影响?

  “影响肯定会有,附近如果开民营医院,肯定会分流一部分患者,但是同时也形成竞争,相互促进。不能说我们是政府办的医院,就比别人强,老百姓可不会买这个账。”安徽省合肥市蜀山区三里庵街道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院长王翔苇笑言。

  王翔苇介绍,随着政府对于基层医疗机构认识的转变,对社区医院而言,如何更好地提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已经取代了过去单一的诊疗看病职能。以三里庵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来说,专门成立了健康教育领导小组,每年制定健康教育计划,进社区、进工地普及各类健康教育知识、为辖区人员建立卫生档案、进行传染病的防控等等,已经由过去的断断续续成为了常态工作。“而这一点,是民营医院很难做到的。”

  “当好社区百姓健康守门人就是我们的职责。”王翔苇坦言,做好这一点,就是树起了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对于如何引导社会资本办好医院,王翔苇建议政府应该合理布局,加强引导,比如设立一些特色的专科民营医院,与公立医院互为补充,同时将社会资本更多地引入公立资源无法顾及的地区。

  此外,相关部门还必须加强监管。比如医保问题,公立医院是收支两条线,医保管理相对严格;而民营医院财务自己管,政府部门要有效防止套保问题,让老百姓的救命钱花在真正需要的地方。

  成都武侯区卫生局长杨小明:民营医院不会“抢摊子”

  “对于公立医院来说,民营医院不是鲨鱼,是鲶鱼。”四川成都武侯区卫生局长杨小明说,民营医院对公立医院有推动,有补充,但不会“抢摊子”,两者会共赢共存。

  据杨小明介绍,武侯区是成都市中心城区,是四川省医疗资源最丰富的区域。但是,优质医疗资源分布不均衡也是群众看病难问题的原因之一。

  武侯区于1999年、2002年和2004年先后引进社会资本对区三医院、区五医院、区人民医院进行改制重组。改制后政府资金在人民医院占51%,在另外两所医院占22.38%和16.8%。

  近几年,武侯区民营医疗机构总体发展态势和运营情况良好。目前,全区范围内有各级各类医疗机构707家,其中民营医院36家,门诊部和诊所500多家。

  杨小明说,公立医院改制积累了一些经验,这些探索对公立医院的推动作用十分明显。

  武侯区几所改制医院的次均门诊和次均住院费普遍低于同类公立医院,提升了服务水平。近年来,市属公立医院常到武侯区改制医院调研。

  民营医院并非分切了公立医院业务的“蛋糕”,更不会成为霸市的鲨鱼。据介绍,武侯区的多数民营医院以发展特色专科为主,与大型公立医院错位发展,目前已形成了一批在省内有影响力的民营医院。

  新医改启动以来,成都市公立医院业务普遍增幅在20%以上,由此可见,姓“公”的医院和姓“私”的医院是完全可以共同发展的,不必有谁吃掉谁的担心。

  微博之言    选自人民日报社会版微博

  八卦之城:

  民营医院的发展必将促进整个公共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这已经被其他公共领域改革的成功案例所印证。促进民营医院发展,一方面要给予与公立医院同等的政策;另一方面,要做好制度设计,防止出现不正当竞争和过分逐利的倾向。

  一潭明月钓无痕:

  看病贵、看病难的问题始终解决不了,为什么?就是因为医疗资源过于集中。因此,应该鼓励民营医院发展,给予政策上的支持,当然也要加强监管。其实要说监管,对公立和私立医院也该一视同仁,不能偏颇。现在政府这方面做得还不够,有好多监管死角。

  有求必应小超人:

  如果能针对目标客户群,把医院分成几类,比如,收费高、服务好,收费较低、服务较好的,可公费医保、服务不错的,收费廉价、只看小病的几种,就完美了。当然,这一切都要建立在保证医疗技术的前提之下。

  冲击背后是双赢(民生观)

  从上世纪80年代中期诞生起,民营医院就带着激活国内医疗卫生行业、打破公立医院垄断局面的使命,是被寄予相当希望的鲶鱼。但也有人担心:对于公立医疗机构而言,这位竞争者会不会变成鲨鱼?

  这样的顾虑,大可不必。

  民营医院的发展,能够带动行业竞争,提升行业活力,这对于公立医院,并不是坏事。

  竞争向来被视为推动服务质量提高的良方。通过竞争,推动公立医院改善服务,进一步提高服务质量,这对于公立医院的发展,是一种有效促进。

  不同体制的医疗机构,也能通过彼此合作、学习,实现共同发展。如重视人员激励、加强内部管理、有效控制成本,这些民营医院实实在在的“赚钱经”,公立医院可以借鉴和学习。而民营医院也可以与公立医院建立合作,分享科研和人才资源,实现双赢。

  其实,民营医院的发展,给公立医疗机构带来的,除了竞争,更是一种互补。

  民营医院的发展最直接的作用,就是能够增加卫生医疗服务供给,缓解医疗服务供需矛盾。这能有效分流公立医院的患者流量,缓解公立医院压力。同时,民营医院和公立医院可以通过自身不同的发展方向,进一步实现医疗资源更有效的配置,满足不同人群的不同看病需求,形成更为完善的医疗服务格局。

  如不少民营医院在一些专科领域,有自身的特长和特色,可以进一步投入力量,做大夯实。一些公立医院相对较为薄弱的领域,也可能成为民营医院发展的蓝海。对公立医院来说,可以发挥自己的科研优势,在一些前沿领域,进一步进行拓展和研究。

  而在服务对象上,民营医院和公立医疗机构也可以通过合理分工,进一步细分需求,以保证无论是个性化、专业化的医疗服务,还是廉价便捷的社区医疗服务,都能更有针对性地得到满足。

  因此,通过合理布局,引导民营医院和其他社会医疗机构的发展;通过竞争,实现公立医院自身的提升;通过更充足、多样的服务,更好地满足公众医疗服务需求——这样的多赢,谁不是乐见其成呢?


更多内容请关注微信号“ewsos1”、在线问答“ask_doctor”
分享:
本文来源:http://m.ew86.com/news/jdxw/20101209/33351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