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属心愿 希望给遗体捐献者建纪念碑
胡晓萍告诉记者,捐献遗体是丈夫的生前遗愿,现在她已经完成了丈夫的这个遗愿,但同时她也了解到,遗体被用于医疗教育和科学研究后,将由受捐献的部门统一火化和安葬。作为家属,她希望相关部门能为这些捐献遗体者修建纪念碑,以供家人祭奠,寄托哀思。
记者了解到,北京首都医科大学志愿捐赠遗体接收站自1999年开办以来,已有近万人登记捐献,并且已有很多例得以执行,缓解了教学、科研使用遗体不足的尴尬。而为了纪念这些热心公益事业的逝去者,在政府财政支持下,首都医科大学为捐献遗体者还专门修建了一座纪念碑以示尊重与怀念。
尴尬现实 3年46人在四医大登记仅10人捐献
从2008年至今,共有46人在第四军医大学基础部人体解剖与组胚学教研室登记,志愿捐献自己的遗体,但实际得以执行的却寥寥无几。
“3年来,只有10例捐献得以执行。”工作人员史安民说,究其原因主要是没有立法的支持,他们和捐献者之间只能本着自愿的原则进行。捐献者没有死亡之前,很多家属都会顺着捐献者的意愿在捐献书上签字,一旦捐献者去世,有些家庭成员就会反悔,捐献工作也就被终止。“去年就有一例,遗体都拉回到解剖室好几天了,后来家属反悔,我们只好让家属又把遗体拉走。”他说。
史安民告诉记者,遗体捐献的情况直接影响着教学和科研,以他们教研室为例,以前8名学生可以解剖一具尸体,现在近20名学生才能解剖一具尸体。
无法可依 捐献者美好愿望不易实现
记者了解到,我省目前尚无遗体捐献的条例和机构,很多市民虽有捐献的意愿,却很难实现。
据悉,对遗体捐献我省目前尚无一套成熟的程序办法,我国目前已启动立法实践,并在10个省市进行试点,并指定由各省红十字会负责受理捐献申请,但陕西省不在试点范围。
“2005年,曾有人大代表向省人大提交了有关遗体捐献的议案,但还没有讨论通过。”西安市红十字会专职副会长崔锦绣说,没有立法支持,很多市民虽然有捐献遗体的美好愿望,但执行起来却很困难,而且很容易陷入纠纷。
记者从省卫生厅得知,在我省尚无立法的情况下,无偿捐赠遗体的志愿者一般都是和医学院校直接联系,根据要求签订捐赠协议并公证。此外,北京、南京、镇江、扬州、郑州、天津、石家庄等地都已开展了遗体捐献工作,而上海、山东等地已出台《遗体捐献条例》,将遗体捐献纳入了法规化管理。
新闻链接 “兜兜”用爱诠释生命
兜兜,42岁,真名叫路琳婕,出生在西安一个普通工人家庭。2008年,被确诊为宫颈癌晚期。2010年5月,兜兜决定捐献遗体。当年8月开始,本报等媒体对兜兜持续关注。兜兜的爱心故事迅速在全国传递。
2010年10月,兜兜签下捐献志愿书,完成了生命的最后交托。10月22日中午,兜兜去世。根据生前遗愿,兜兜遗体被送往交大医学中心完成遗体捐赠。遗体将用于医疗科研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