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癌男生前订遗嘱捐献遗体 家人曾极力反对

2011/7/29 来源:西安晚报a-A+

  “临走时,他还叮嘱我一定要按照遗嘱办。”7月27日,49岁的杨锦民走完了人生的最后一段路,他唯一的遗嘱就是让妻子一定要把他的遗体捐献出去。当天,他的遗体被运走,以供解剖和科研用。

  听了“兜兜”事迹 有了捐献遗体想法

  昨日上午,第四军医大学基础部人体解剖与组胚学教研室给杨锦民颁发了荣誉证书,证书由杨锦民的妻子和母亲代领。证书上面写道:“杨锦民同志志愿把遗体捐献给医学事业,这种高尚的精神将永远受到人们的赞扬。”

  今年49岁的杨锦民是市政一公司机械化分公司一名电焊工人。4年前不幸患上了食道癌,后经手术治疗有所恢复。今年年初检查时发现癌细胞已扩散至全身。

  “就在那个时候他有了捐献遗体的想法。”杨锦民的妻子胡晓萍说,当时,各大媒体都在报道“兜兜”的感人事迹,这更加坚定了丈夫捐献遗体的想法。

  家人反对捐献 父女多日不说话

  “我要捐献遗体。”76岁的老母亲起初听到儿子的这个想法后非常生气,她说:“人去世了就应该入土为安,以后也好有个让家人去纪念的地方。”同样反对的还有杨锦民的女儿,为此父女俩好几个月都没有说话。

  胡晓萍说,自己刚开始也不能理解丈夫的想法,后来,看到丈夫一天天消瘦,被病痛折磨得不成样子。她改变了想法,并劝说女儿和婆婆改变看法,一家人一起帮助丈夫完成这个心愿。

  今年3月7日,杨锦民和妻子从位于和平门外的住处坐出租车前往第四军医大学填写捐献遗体志愿书。从第四军医大学大门口到解剖楼的路程不足1000米,杨锦民却走了好几个小时。

  胡晓萍至今还清晰记得那一幕,当天她和丈夫拍了很多照片。“那个时候他已经患病多时,身体也由原来的130多斤瘦到了70多斤,每走几步就要休息一阵,普通人只需要走10多分钟的路程,我和丈夫足足走了好几个小时,才走到学校的解剖楼下。”

  捐献遗愿实现 遗体将用于医学科研

  7月27日上午10时45分,杨锦民永远闭上了双眼。胡晓萍第一时间通知了第四军医大学基础部人体解剖与组胚学教研室将丈夫遗体运走。“不要火葬,把我交给医院就行了。”胡晓萍说,丈夫临去世前还不忘这样叮嘱她。当天,杨锦民的遗体被运走,以供解剖和科研用。

  去世前两天 打着吊瓶照全家福

  昨日中午,记者来到了杨锦民的家里,他家在7楼顶层,屋子里非常简陋,没几件像样的家具。

  电脑上一张全家的合影引起了记者的注意,照片上杨锦民坐在轮椅上打着吊瓶。胡晓萍说,这张合影是在7月25日拍摄的,当时丈夫感觉到所剩时间不多,而且儿子也将在第二天去北京工作,于是就在楼下一边打着吊瓶一边和家人合了影。


更多内容请关注微信号“ewsos1”、在线问答“ask_doctor”
分享:
本文来源:http://m.ew86.com/news/jdxw/20110729/38023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