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上午,浙大医学院附属妇产科医院(下称浙医妇院)。吴明远走进新生儿监护病房,放下包,换上工作服,第一件事就是逐个去看看躺在保温箱里的宝宝们。
吴明远是浙医妇院新生儿科主任,新生儿科的一块重要内容是新生儿监护病房。躺在医院新生儿监护病房里的宝宝,80%是早产儿;而在这些早产儿中,又有25%是多胞胎早产,情况随时会有变化。
“最近几年,病房里多胞胎早产儿数量越来越多,这很大程度上跟辅助生殖技术的日益成熟和普及有关。辅助生殖技术,对不孕不育家庭来说是件大好事,可有时也是一把双刃剑。”吴主任常常在见到医院生殖内分泌科主任朱依敏时调侃她。
一项在浙医妇院做的调查显示,源于辅助生殖技术的多胎妊娠占据多胞胎总数的50%以上,而三胞胎的出生,更是有80%以上是依靠辅助生殖技术。
在大多数人看来,能生多胞胎是件幸运的事情,可为什么在医生的眼里却成了件不乐观的事情?
案例
“一个都不能少”
27岁,是生育的绝佳年龄,对于温州的蔡小姐来说,则是她人生悲喜交加的一个节点。
当年,蔡小姐与丈夫已结婚5年,在当地人看来,女人到了她这个年纪还没生孩子,是件十分奇怪的事情。不过,这一切并不是旁人以为的避孕所致,而是因为她的排卵功能不是很好,很难自然受孕。
万般无奈之下,蔡小姐找到浙医妇院的朱依敏主任。根据她的自身情况,朱主任给她用了些促排卵的药物,不久后她竟然怀上了三胞胎,这对这个盼望孩子已久的家庭来说,无疑是件天大的喜事。
“为了保证孕妇与自身胎儿的健康与安全,我当时就建议她减胎。可她一直坚持说自己的身体条件很好,而且家庭条件很富裕,要养育三个孩子绰绰有余。有些人想生二胎却苦于没资格,自己一下子怀上三个,那是梦寐以求的事。所以坚持‘一个都不能少’。”朱主任无奈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