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中国性教育在争议中前行 应更加理性开放

2011/11/16 来源:中国新闻网a-A+

  这导致尽管性教育如火如荼展开,人们对性的了解依然停留在表面的认知。

  广东省性学会会长张枫指出,现在中学性教育的内容单一化,多为“青春期的心理”“性的生理发育知识”,但像“性道德与法律”“男女交往的方式”等教育内容基本空缺。性教育专家刘达临表示,中国性教育对人格教育方面的重视远远不够。

  首都师范大学的一项调查数据显示,仅5.39%的小学生能正确选出全部隐私部位,16.37%的小学生完全不知道隐私部位有哪些。

  大学校园中,性知识、性安全的意识也比较低。一项对北京2026名大学生性知识、性态度、性行为等的调查表明,43%的大学生承认经常被与性有关的念头所困扰。

  这种结果,与人们长期以来被禁锢的传统保守观念、不健全的性教育有关。张北川认为,在从前长期禁锢的影响之下,相较于社会观念和行为的迅猛变化,近20年来学校性教育还是严重滞后。

  越来越多的家长已经开始认识到性教育的重要性。但由于父母自身缺乏系统的性教育以及社会意识长期对性的回避,最终使性教育无法全面进行。

  “性教育绝对不只是性器官、性生理知识,还涉及心理、社会交往等方面,学校必须补上这一课。”张枫说,家长和学校要破除性神秘,强调爱情的严肃性,增强学生对性的责任感。

  “学校应该是最好的性教育基地。”厦门大学的研究生张羽沛说,来自校园的熏陶,比其他渠道更系统和科学。

  中国教育部门开始把性教育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上。今年9月,教育部发布了普通高校学生心理健康课程的基本要求,包括性心理和恋爱心理等心理健康课成为大学生的必修内容。上海、北京、江苏等地部分高校随后对课程予以优化设置和调整。

  张羽沛认为,性心理课程的“必修化”,将让“性教育更加理性与开放,是中国性教育的有益探索”。这也是不少大学生的观点。

  信息时代的到来也让健康性观念的传播有更加开放的平台。从“谈性色变”到“开放讨论",人们通过更多渠道去揭开这个话题的面纱。

  中国性教育正努力与世界先行的国家同步,在英国、瑞典、芬兰等国家,性教育从儿童期开始就系统起步。

  9月,北京市推出性教育读本《成长的脚步》、河南郑州一家私立幼儿园推行“真人版”布娃娃,这些都引发舆论哗然。这些声音有支持,也有反对,但值得欣喜的是,社会已经开始用更加开放的视角正视性教育。

  “性健康是一种人的基本权力,在两千多年对性意识的压抑下,中国性教育正在争议中前行。”张北川表示,推动性教育需要教育部门和其他政府部门更多的共同努力。


更多内容请关注微信号“ewsos1”、在线问答“ask_doctor”
分享:
本文来源:http://m.ew86.com/news/jdxw/20111116/44770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