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中国性教育在争议中前行 应更加理性开放

2011/11/16 来源:中国新闻网a-A+

  日前发布的《广东省中学生性健康教育研究报告》调查显示,近半中学生批评目前的性教育“太保守”;不久前发生在上海的女中学生卖淫事件令人瞠目结舌;上个月,更有南京部分高校拒绝安装校园安全套售卖机……

  近期以来发生的这些事,让人们再度反思中国性教育现状。

  性,在中国人的传统观念里,一直是一个隐秘话题。

  电影《山楂树之恋》描述的“文革”岁月中,少女静秋曾陪朋友去医院堕胎,在看到周围人们的审判眼神时,与老三和衣躺在床上的静秋陷入恐慌的猜想:自己会不会也怀孕了?

  这是虚构的电影场景,却也折射了改革开放前中国人关于青春与性的真实感受。改革开放之前的中国,谈论性被看做是一种罪恶和禁忌。

  “中国开始改革开放后,市场经济、社会变革带来多元文化的共生共存,个人更多自由的获得,使性教育和性文化有了存活、发育和成长的空间。”性研究专家张北川告诉新华社记者。

  1986年,上海市教育局开始在98所中学试点开设《青春期尝试》选修课,上海社科院出版的《青春期教育》成为全国第一本性教育教材。试点两年后,国家教育委员会和国家计划生育委员会联合发布《关于在中学开展青春期教育的通知》,标志着性教育被正式纳入中国教育内容。

  中国传媒大学“80后”学生王晓与许多同龄人一样,在小学时经历了学校初次开设“生理卫生课”引发的心理波澜。她这样形容当时的情景,老师们遮遮掩掩的态度,学生们在底下好奇而羞涩地窃笑。

  “老师们会在课堂上说,男孩女孩到了十二三岁的时候会出现第二性征,但具体的内容就跳过不谈,让同学们自己回去看书。”王晓说,开课之初,面对众多学生公开谈“性”,可以理解老师的“不自然”。

  不过,经过了“摸着石头过河”的漫长探索,虽然中国社会日渐开放,课堂上的性教育依然有些“犹抱琵琶半遮面”。

  在关于性教育的网络论坛讨论中,一位名叫小小渔的网友感叹说,性教育已经讨论了30年,但在中国几千年对性的避讳中,性教育的普及还是欲说还休。

  “我就很少选择去选修学校的性教育课程。”兰州大学的马威告诉记者,学校很早以前就开设了性教育的选修课。大一时,有些同学也选择了去修习这门课程,但坚持上完的人并不多。“老师讲的,同学们大多都已经知道,但同学想知道的,老师恰恰不会讲。”


更多内容请关注微信号“ewsos1”、在线问答“ask_doctor”
分享:
本文来源:http://m.ew86.com/news/jdxw/20111116/44770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