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生儿子老了怎么办?
“你儿子刚才跟我说了些原因。我也理解你,母爱很伟大,但可能表现的方式偏激了一些。”跟刘麟交谈后,法官开始跟刘麟的母亲单独交流。
“我起诉,就是想法院帮我教育儿子。我要钱做啥子,我的退休金足够生活了。就算法院判给我赡养费,我也给他存起,让他以后防老。”张女士今年63岁,但显得很精神,说话干净利落。
“你也一把年纪了,管儿女的事管不完。我相信,你对他的爱是全心全意,但儿子可能并不理解。你对儿子有建议,说了也就行了,他听就听,不听就算了。年轻人有年轻人的生活方式,要不要孩子,是他们小两口的事。”
听了法官的话,张女士一下子激动得哭了起来:“就是啊,哪有当妈的不为儿女好嘛,我说他骂他,也是为他好啊……可能我表达的方式是有点极端……算了,算了,不管了。”张女士最终决定,给儿子一个台阶下,撤诉。“我现在就两点要求,他要经常回家看我,要接我的电话。”
法官调解,母亲撤诉
“你到底要啷个?”法官把刘麟叫进家事调解室时,他还气鼓鼓地对母亲。
“你妈妈就两个要求,你经常回家看看她,她给你打电话你要接。”听了法官的话,刘麟不开腔了。
“写嘛,写下来。”张女士没好气地对儿子说。
“老母亲,没必要写。就算写了,不做也没用。儿子已经当着你的面表态了,记在心里就行了。”法官劝解道。
张女士还是显得有点不相信的样子,茫然得望着儿子和法官。
“行了,你们都记住自己说的话。”法官对张女士和刘麟说。
法官在起草准许撤诉的民事裁定书时,张女士和儿子并排坐在法院走廊的休息坐椅上等候。这对争吵了十多年的母子都没再说话,默默地坐着,气氛显得有点尴尬,似乎都不太适应这种沉默。
当丁克压力很大,好多成了悔丁族
悔丁族 专指那些年轻时决意不要孩子,坚守二人世界,而人到中年又后悔的夫妻们。
白丁族 是指那些曾经的丁克族反悔后,到中年时再生育的夫妇。白丁族们生孩子也有生孩子的理由:家中缺个孩子,生活似乎有了残缺;没有养育孩子的辛酸与甜蜜,夫妻俩奋斗似乎少了目标和动力;经过一些人生经历后,不再恐慌孩子的到来,开始喜欢孩子了……
昨日,拿到民事准许撤诉的民事裁定书时,刘麟长舒了一口气。他跟母亲十多年的“丁克大战”终于画上了句号。但对于都市里越来越多主动选择不生育的夫妇来说,这样的“战争”可能还在继续。目前,做出这种选择的人越来越多,他们被称为丁克一族。他们为什么要当丁克?“丁克”之后,他们会面临哪些压力呢?
中国传统观念认为:“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在传宗接代观念很浓的中国,很多选择当丁克的夫妇跟刘麟一样,承受着很大的压力。
一般来说,丁克夫妇的烦恼来自三方面:父母唠叨、亲友过分“关心”、自己内心的不确定。
说到亲戚的过分关心,今年40岁的“丁克族”王女士讲了一个她的故事。前几天,远房亲戚一位中年妇女打来电话拉家常,一个不可避免的问题开始:“你们怎么还不要孩子?”
“我们不想要啊。”
“是不是你们身体有问题啊?”
“不是,主要是我们思想上的问题,觉得孩子没什么意思。”
“真的不是生不出来吗?”
“真的不是,确实是我们想通了,觉得养孩子又费神又费钱,意思不大。早些年呢,条件也不成熟,现在钱不是问题了,可年龄又大了,怕孩子生下来不健康,干脆就不要了。”
昨日,王女士无奈地告诉晨报记者:“这是典型的中国式思维,对于这些热心的亲戚来说,不生孩子只会跟生理问题联系在一起,谈什么生活方式啊,价值观啊,思想顾虑啊都是扯淡。” 不过,家人、亲友都还是其次,丁克最大的纠结,来自自己内心的不确定。生活在一个多数人选择生育的社会里,丁克们有时候也会自我拷问:真的生不出来了,会不会后悔啊;夫妻关系会不会因此淡漠啊;老了会不会觉得心里空虚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