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走访河北省一些县区了解到,新农合转诊病人就诊费用居高不下,去年有些省级医院新农合住院次均费用超出规定限额的120%以上,达到县级医院的5倍以上,有限的新农合资金流向大医院。一些基层卫生工作人员认为,新农合病人无序流向大医院,使得本应“保基本”的新农合资金被“劫贫济富”,影响基层医疗机构发展和新农合资金使用效率。
8%的患者花掉1/4基金 新农合资金被“劫贫济富”
记者在河北石家庄、衡水等地采访了解到,一些县区新农合域外转诊率近年来呈现逐年上升趋势。2011年有的域外转诊率达到患者总量的25%以上,而转诊到上级医院患者住院次均费用也一直居高不下。一些地区转诊到省级医院的8%的病人花掉了新农合1/4的资金,本是“保基本、广覆盖”的新农合资金被“劫贫济富”。
记者了解到,去年1至9月份,石家庄有8%的新农合病人转诊到省级医院,新农合资金的24%流向省级医疗机构。鹿泉市、栾城县约四分之一的病源、超过一半资金流向域外。比石家庄经济条件较差的衡水市今年域外转诊率也达到20%、使用了近42%的资金。
一些县区卫生局负责人表示,如何对域外医疗机构尤其是省级医院进行监管是新农合管理部门一直头疼的事,河北省要求三级医院新农合患者次均住院费用不能超过9000元,但一些地区平均达到1.6万元左右,部分医院甚至突破了2万元。鹿泉市去年1到10月,新农合转诊病人24.5%,有一半资金流向域外。这个市新农合管理中心主任王纯介绍说,转诊病人并不都是基层无法治疗的大病、重病,转诊病人中60%是肿瘤、心脑血管等大病患者,另外40%为一般疾病患者。
记者了解到,同样的疾病,城市医院与基层医院医疗费用差距很大。正在栾城县医院接受治疗的肾病患者刘俊海说,他一开始在石家庄市人民医院治疗,因费用太高,在病情稳定后转到栾城县医院。在市医院住ICU病房一天7000元,在县医院则只需不到3000元。据武强县新农合管理中心统计数据,去年1至10月到新农合管理中心进行报销的阑尾疾病患者中,县内医疗机构次均总费用平均不到1800元,市级医院5600多元,省级医院则达到万元以上。患者无序流向大医院造成医疗资源浪费,影响新农合资金使用效率,实质上造成了大医院对基层医疗资源和资金的侵占,同时使参合农民得到的实惠也大打折扣。
费用监管何时可以不尴尬?
记者了解到,虽然新医改实施以来,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水平得到提高,但仍不能完全满足群众看病需求,此外,群众的就医观念、新农合保障水平提高刺激了医疗消费等原因都导致了新农合域外转诊率逐年上升。而新农合部门对上级医院缺乏有效监管手段是域外转诊次均费用处于高位的重要原因。
一些基层卫生工作人员表示,由于历史欠账原因,过去基层医疗机构就医环境和诊疗水平较差,群众不得不选择到大医院看病。新医改实施以来,基层就医条件得到很大改善,但群众的就医习惯已经形成了。栾城县卫生局副局长孙录兴说:“在县医院顺产一个孩子1500元左右,剖宫产3500元左右。在城市医院顺产大约4000元,剖宫产有的达到万元以上。县医院住院楼去年投入使用,产科也有条件很好的单间,但一些富裕乡镇的村民还是愿意去住省医院的单间。”同时,新农合保障水平近年来不断提高一定程度上刺激了医疗消费。衡水市卫生局副局长曹双清说,2011年衡水市新农合实际补偿比比前年同期提高了6个百分点,参合农民生活条件也好了,县里住院条件不好或者医疗技术相对落后,都成为转诊的理由。
而记者了解到,由于目前河北省省级医院尚没有实行新农合出院即报,新农合管理部门对其缺乏有效的监管和制约手段,转诊到省级医院的患者次均费用一直维持在较高水平。不仅如此,有些地区对域外医疗机构费用监管甚至经常遭遇尴尬境地。
衡水市武强县卫生局副局长李孟辉说:“我们可以对病人次均费用、诊疗合理性等进行控制,但我们还是不敢管。因为好医院不缺病源,不收我们县病号怎么办呢,到时老百姓也不干啊。”为了控制域外转诊率,石家庄市卫生局去年6月底出台文件,要求新农合病人住院实行逐级转诊制度,转诊到上级医院的病人需要转出医院出示转诊证明,否则补偿比降低25%至30%。这个规定实施后,转诊到省级医院病人明显下降,但遭到了省里几家医院的一致反对,实行不到一个月便不得不取消。
应警惕“富者愈富、穷者愈穷”怪圈
一些基层卫生工作人员认为,新农合病人和资金无序流向大医院是目前医疗体制下看病难看病贵问题的突出表现。基层卫生工作者呼吁,应建立合理的诊疗体系,使农村基层医疗卫生资源得到充分利用,并加大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发展的扶持力度,保证合作医疗资金的有效使用。
记者采访了解到,新医改实施以来,基层医疗机构硬件设施和诊疗水平虽然得到很大改善,但人才培养和学科建设仍然薄弱。虽然乡镇卫生院硬件设施得到改善,但人才培养不是一朝一夕能够解决的。
栾城县人民医院实施医改3年以来,医院建成新住院大楼,床位由过去100多张增加到500张,就医环境得到很大提高,同时实施了基本药物零差率销售、优质护理工程等多项医改措施,医院就诊量增长了25%。副院长高海军说,目前不尽如人意的是医院人才队伍和学科建设仍然薄弱,不能完全满足群众的看病需求,县里26%新农合病人、一半的资金流向域外。希望国家能够完善新农合等相关政策,进一步加大对县级医院的扶持力度,把更多的患者和资金留在县内。
一些基层卫生工作者认为,目前分级诊疗体系还不健全,转诊制度没有得到严格执行。记者了解到,目前参合农民到域外就诊需要履行转诊手续,但实际上新农合管理部门对群众域外就医无法强制性地予以约束。基层卫生工作者建议,应尽快建立合理的分级诊疗体系,实现各级医疗机构的出院即报制度,并以省为单位规定新农合补偿方案和报免比例,对各级别医疗次均费用进行控制。同时,应加大宣传,让参合农民树立合理的就医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