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中毒工人确诊二氯乙烷中毒 将启动职业病鉴定

2012/2/15 来源:北京晨报a-A+


   ●去年10月至今,仅一医院就接诊30多名二氯乙烷中毒工人,截至目前全市4病例死亡

  ●患者多数来自白云区的无证经营皮具厂

  去年10月份开始,广州市第十二人民医院陆续收治“胶水中毒”工人30多名。据诊断,他们的病因疑似为二氯乙烷中毒。据广州市职业病防治所介绍,从去年10月至今,广州疑似二氯乙烷中毒的工人已有4人死亡。目前,仍有27人在该院住院治疗。

  发病:事出突然没征兆

  广州市第十二人民医院住院部8楼病区,在此接受治疗的27名患者,入院时大部分已陷入晕迷,并有抽搐症状,大小便都无法自理,部分人甚至失去了记忆。经过一个多月的治疗,虽然可以辅助进食,但大多数人仍目光无神、口齿不清,甚至连起身都非常困难。

  在这些16岁至40多岁的患者身上,他们有个共同的病征,疑似“二氯乙烷”中毒,即工业胶水引发脑部神经受损。

  来自广西农村的李镇友年仅16岁,是这批中毒患者年纪最小的。李镇友去年初中毕业后,在亲戚介绍下进入广州市白云区均禾街罗岗北街的一家皮具厂,做钱包生产流水线上的胶水工。每月上千元的薪水,对他颇具诱惑力,但“高薪”的背后却在牺牲着自己的身体。

  去年11月,李镇友突然发现每天使用的胶水味道变得特别重,但当时并未引起重视。到了12月28日,他突然病倒,丧失知觉的他被人送入医院,经诊断为“二氯乙烷”中毒。

  昨日,记者在医院采访时,通过自述或亲友介绍,这些患者在鞋厂、皮具厂任胶水工的年限从几个月到六七年不等,但均为突然发病,事前没有任何征兆。

  原因:毒胶水封闭作业

  今年30岁的湖南人范先生,曾在多个皮具厂任胶水工长达六七年,发病前在白云区石井一家鞋厂为皮靴上胶水。幸运的是,他及早发现了自己头晕症状,自行入院后检查发现,脑部出现水肿,疑似“二氯乙烷”中毒引起。由于及时医治,范先生还能自理,但每天仍需输液、服药治疗。

  据范先生介绍,他所在工厂其实只是个小作坊,有十多个工人,都在一个较小的厂房内完成每一双皮靴的所有工序。由于加工皮靴时,有机器会发出刺耳噪音,为了避免扰民,因此开工时,大都门窗紧闭。“之前干了这么多年都没事,所以也没觉得关着窗会出事。”范先生说,事后想想如果胶水质量不过关,在不通风环境下,胶水挥发出来的有毒气体真的会伤人。

  而多名患者的亲友表示,这些鞋厂、皮具厂的工作环境基本处于封闭状态。“防止噪音是一方面,还有就是天冷了,开着窗也受不了。”患者家属黎先生说,他曾去过儿子的工厂,尽管厂房内气味难闻,但是厂方连口罩都没有发放给工人。

  现状:中毒人数趋上升

  去年10月以来,市第十二人民医院总共收治30余例“胶水中毒”患者,治疗过程中1例死亡(另外还有3例在该院外的其他医疗机构死亡)。目前仍有27例在院治疗,其中4例已治愈出院或转院。

  广州市职业病防治所副所长刘移民主任医师介绍,每年冬天都是“胶水中毒”的高发季节,但去年冬天至今中毒人数,比往年有上升趋势。他指出,二氯乙烷中毒多数发生在“三无”皮具厂等,这类作坊防护条件极差,工人们几乎暴露在含有有毒挥发性有机溶剂的空气中。与此同时,这些工厂当地监管部门也疏于管理。“特别冬天较为寒冷,关窗门作业,室内不通风,使用劣质胶水极易中毒。”

  “事发后,市职业病防治所配合有关部门前往调查,大部分工厂已经关闭,但还能从少部分被查处的作坊发现了白胶、黄胶等原辅材料中查出二氯乙烷,其中有些含量高达20%-30%,浓度超标十几二十倍。”刘移民说。

下一页:认定工伤后可作赔偿


更多内容请关注微信号“ewsos1”、在线问答“ask_doctor”
分享:
本文来源:http://m.ew86.com/news/jdxw/20120215/52105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