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两会健康热点:委员揭药价过高十因素

2012/3/8 来源:北京晨报a-A+

  全国政协委员、解放军第一五中心医院院长高春芳昨天在医卫组联组讨论时,直指导致百姓用药贵的十宗罪。他建议,设立由国务院直接领导的药品综合评审委员会,改变目前由发改委定价、药监局审批等诸多行政部门参与的体制。同时公开药品出厂价,便于市民监督。

  高春芳委员提出,药价在患者治疗过程中所需费用比例已到30%至50%,国家先后28次降低了药价,但药价为什么还这么高呢,主要有10个原因。

  委员建议

  中央垂直管理各环节

  高春芳委员建议,设立由国务院直接领导的药品生产、定价、核价、监督、审批一体化的综合评审委员会,改变目前由发改委定价,由药品监督局审批新药等众多的行政环节。这种中央垂直管理更有利于对药品各个环节的监督。

  同时,公开药品出厂价。制订加价最高限价制度;其次加强对药品生产成本的核算,采用公开听证的制度,供社会监督。取消招标,采用价格公开,合理加价的方式进入市场流通。药品定价应列入法律程序,制定药品重大价格违法行为追究制度。

  拉高药价十因素

  1.定价虚高

  以颗粒霉素磷酸酯注射液为例,出厂价0.6元,在北京的医院终端价是12.6元,中间利润达到2000%,此类药价虚高现象不胜枚举。

  2.药品规格混乱

  例如亚叶酸钙,生产企业有29个,剂型有3个,规格达12个,该药有17个商品的名字。按理说,同类药市场价应该差不多,但最低价3.95元,而最高价达199元一支。

  3.药价不公开

 

  药品价格包括成本价、出厂价、批发价、招标价、政府指导价、医院采购价、零售价七个环节,每个环节的药品定价都不公开,往往出现要么药品价格高于市场价的几倍,几十倍,或者为了进入市场,拼低价,低到不足成本价。

  4.没有药品加价的限制制度

  例如癌症辅助治疗药“芦笋片”出厂价15.5元,投标指导价136元,层层加价卖到病人手里是213元,中间暴利达1300%。

  5.药品市场流通不合理不规范

  药品从生产到患者手中,要经过药厂、经销商、政府、医院、患者五个环节。关键在于,药厂的出厂价、经销商拿到的真实价格政府都不掌握。因此,所谓政府招标,是政府与药厂经销商之间在做“隔着口袋买毛”的生意,实际上是药贩子跟政府打交道这是最可悲的现象。因此导致了采购价虚高,在这种制度下无论采取什么政策都是治标不治本。

下一页:药品质量监督监察体制不健全


更多内容请关注微信号“ewsos1”、在线问答“ask_doctor”
分享:
本文来源:http://m.ew86.com/news/jdxw/20120308/54335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