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教行业乱象丛生 无资质机构借西方新词坑人

2012/3/26 来源:中国青年报a-A+

  医网快讯摘要:对积极报早教培训班的家长多是这两类:一类是生活压力大、育儿焦虑大的年轻家长,平时忙于奔波,很少有时间照顾孩子,便把教育孩子的希望寄托给早教机构。另一类家长是独生子女家长,他们没有什么养育婴幼儿的经验,自己生活能力不强,对孩子要求还高,显得十分盲从与无措。他们往往相信早教机构牌子那么大,经验肯定丰富,以为花大钱就能免除自己的育儿焦虑。

  “早教银行论”“皮纹测试”“捕捉婴幼儿敏感期”等西方新词让国内父母当了冤大头

  伪早教理念坑你没商量

  当前,不管是在北京、上海、广州等一线城市,还是在嘉兴等二三线城市,早教市场都异常火爆,市场份额已经达到千亿元规模。

  一位知情者向中国青年报记者透露了早教市场“圈钱”的内幕,即从早些年的婴幼儿双语教育、珠心算、强化记忆等,到近两年的“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早教银行论”、“皮纹测试”、“捕捉婴幼儿敏感期”等理念,都从来没有离开过西方实验室。现在的早教培训机构用那些零散的没有被科学论证的舶来数据,让大量望子成龙心切的年轻父母动辄几千上万的花大钱。

  西方实验室数据成国内早教赚钱“法宝”

  早教机构通常说,西方大学研究机构通过对0~6岁各年龄段孩子的实证案例研究,家庭早期教育投入越大,他们在20~60岁时的成就越大,家长的回报就越多。

  同时,一些早教机构把国外大学生命信息学科研究的一些数据引进来,采集孩子的掌纹及指纹,分析各种先天遗传的差异和特质,并由此来反映被检测者大脑发育、皮层状态和灰质的分布情况,进而判断出婴幼儿的“最优发展方向”,开出诊断培养清单。

  更有甚者,他们用“捕足婴幼儿敏感期”理念迎合年轻家长的心理——孩子发育成长过了这个村就没有这个店,在其对外界事物的敏感期,进行一定的强化训练与刺激引导,往往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他们举例说,犹太父母在孩子启蒙阶段,会在《圣经》上涂些蜂蜜,孩子舔后发现《圣经》是“甜的”,以此不断激发其求知欲望;美国前总统布什的母亲,为了让布什从小养成阅读习惯,每天把自己的读书时间调整到孩子放学的时候。

  “‘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早教银行论’等都是一些伪早教理念。”北京市民办教育协会秘书长马学雷一针见血地说,现在社会需要理性思考与应对早教机构倡导的各种理念。人生本来不是一个攀比的过程,在0~3岁刚起步阶段,就鼓吹用百米冲刺的方式来代替人生几十年甚至近百年的“长跑”,是极为不负责任与不妥当的。

  因为,国内早教机构最多成立了十多年时间,没什么研究成果,多是借助西方还停留在实验室阶段的研究,有一部分简略的研究成果和相关测算数据介绍,但没有更详细、具体的研究文章或科研成果。一门学科的研究建设是极为严谨的事情,至少需要二三十年甚至更长的时间检验与更多的实证分析。

  显而易见,民办机构一直牵着中国早教市场的鼻子走。西方实验室数据成为他们赚钱的“法宝”。据分析,伪早教理念的产生、催化与广为传播,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商业教育机构在利益驱动下炮制的一些迎合民众心理的概念。它在加剧学生家长焦虑的同时,更变成了有关机构赚钱的华丽外衣。

下一页:家长盲目跟风,把开发孩子潜能的责任交给早教机构


更多内容请关注微信号“ewsos1”、在线问答“ask_doctor”
分享:
本文来源:http://m.ew86.com/news/jdxw/20120326/5644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