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一村庄水源空气弥漫农药味 患癌者增多

2012/3/27 来源:人民网a-A+

  国家庄—一块村碑矗立在村口。

  刚一进村,一辆装载着几个大水桶的农用三轮车停靠在路边。村民们拎着水桶站在三轮车旁,等着接水。

  “我这水是卖的。”据司机讲,村里的水被污染了,所以才做起了卖水的生意。“一天能卖四五吨水,50斤水1块钱,一天挣个百十块钱不成问题。”

  这里是山东省泰安市宁阳县。如果不是一股异常刺鼻的气味透过严密的车窗涌了进来,记者也不会寻找到这个村庄。而想要到达国家庄村,需要穿过一片化工园区。

  自来水有“毒”

  当记者询问水污染的情况时,村民们纷纷围了过来。“都是毒水。村里的水早就不能喝了。”“化工企业把我们的水都污染了,根本没法喝。”“水里面一股农药味。”

  据国家庄上了年纪的村民讲,早在上个世纪60年代,农药厂就建在了国家庄村外。随着时代变迁,国家庄村外的化工厂也越来越多。“把有毒的厂子都建到这里了。”一位村民气愤地说。

  让国家庄村民更为愤怒的是,早在十多年前,人们就发现从村里的三眼井里打出的水,浑浊中带着一股农药味。而现在,井里的水连灌溉都没人用了。

  为了解决村民的饮水问题,村外的农药厂决定出资给村里打一口深水井。据村民介绍,这口井最起码有200多米深。本以为喝水有了着落的村民,等到井口出水的那一刻又傻了眼,紧接着传来村民的骂声一片:“水是黄的,怎么喝啊!”这番情景在国家庄上了年纪的人的记忆中,仍那么清晰。

  如今,能否喝上干净的水,依旧是国家庄村民最为纠结的事。为了验证村民的说法,记者走进几户村民家中收集了自来水样。

  拿着满满的一瓶水刚要闻,一股农药味儿就扑鼻而来,本应无色透明的水体明显泛着微黄。村民们告诉记者,从四五年前开始,他们就开始买水喝了,现在的自来水只能用来洗衣服。

  “就是洗衣服,也要先盛到几个盆中沉淀下才能用。”一位村民指着院里盛满自来水的洗衣盆说。

  采访中,一位自称该村村支书的人把记者拦了下来,在了解记者调查意图后,该村支书对水质浑浊的原因做了解释“水碱大。”据村支书说,当地政府已经在2009年给村里安装了水净化过滤设备。在国家庄村委会门口,一个标有“健康直饮水”的设备静静矗立着,只要插卡或投入硬币,村民们就可以从饮水机上购买到“纯净水”。在净水机旁,一个标有“民心工程”的铜牌挂在墙上。

  “那是要花钱买的,1块钱才能买30斤水。我这水是从外地拉来的,那机子只是把村里原来的自来水过滤一遍,你喝哪个?”卖水师傅问道。

  村民对买哪家的水倒不看重。“关键水是怎么被污染的!”“水污染不能治理,以后我们的生活怎么办?”

  充斥着农药味的空气

  除了不能喝的“毒水”,整个国家庄的空气里也弥漫着刺鼻的味道。在采访进行了三四个小时之后,空气中的气味反倒随之变淡,而嗓子干涩、头晕的症状却越来越明显。

  “你那是适应了。”一位村民笑着给记者解释道:“村子周边都是化工厂,这空气能好吗?村里要是有气管炎的,都得被呛死。”

  让村民更加担心的是,连成年人都感到不适的空气,孩子们又在承受着怎样的身心危害?一位妇女抱着刚几个月的大孩子对记者说:“孩子一出生,呼吸就老不均匀,感冒也要比其它村的孩子多些。以后孩子长大了,也不知道会不会有什么问题。”

  庆幸的是,国家庄那些上学的孩子们已经被转移到了其它地方,这让家长们稍微宽了心。而紧挨国家庄的西瓷窑村就没那么幸运了。村里的小学甚至要比村民住宅距化工企业的距离还要近。

  据记者目测,西瓷窑村小学距化工厂的最近距离仅200米左右。在这所学校,有1—6年级、180多名学生。一位郭姓负责人告诉记者,尽管化工厂对学生的健康存在威胁,但并没有人向有关部门反映情况。“(污染)是都知道的事儿,还反映什么?”

  村民们告诉记者,空气中的刺鼻气味儿白天还好些,可是一到晚上,所有化工企业都会加班加点投入生产,农药厂还会不定时地“放气”,让人憋得直难受。大量的废气集中排放到空气中,屋子外面很难站住人,夏天根本就无法在外乘凉。因为空气污染严重,国家庄大部分村民一年到头都不敢开窗户,就是这样,刺鼻的气味还是能弥漫到屋子里面。

  “抗美援朝中,枪子打在了帽檐上,差点死在朝鲜,我都没怕过。现在睡觉都得蒙着头,稍微露出点头,就能把人呛死。”一位参加过抗美援朝的老战士一字一句地说。

  从化工园区通往国家庄的路上,记者发现,这个园区规模最大的华阳农药厂,厂房竟是露天的,化工原料的添加、制作一览无余。

  就在如此恶劣的空气环境中,厂区旁边的巨型广告牌上依然写着“大力推进循环经济建设,打造绿色可持续发展华阳”,成为莫大的讽刺。

  而国家庄村民的绿色又哪去了呢?


更多内容请关注微信号“ewsos1”、在线问答“ask_doctor”
分享:
本文来源:http://m.ew86.com/news/jdxw/20120327/56620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