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记“乡村医魂”顾光球 永不下班的“120”

2012/5/18 来源:新华网a-A+

      医网快讯摘要:新华网武汉5月17日电(记者皮曙初、郑闯)两个月过去了,仍有村民遇到急病,就习惯性地拨打村医顾光球的手机……然而,这个过去从不关机的号码,在今年3月16日那一天,永远地关闭了。

      那天凌晨,59岁的顾光球突发脑溢血,倒在村卫生室的值班室里,再也没有起来。下葬时,方圆数十里的父老乡亲含泪送别。

      40多年,从“赤脚医生”到“乡村医生”,湖北省浠水县乡村医生顾光球用小处方为乡亲治大病,用平凡的一生书写了“乡村医魂”。

      顾光球生前的卫生室负责大别山区浠水县洗马镇的八方咀村、七里冲村和官塘村,共有3000多人。在他们的心中,顾光球是随叫随到的“120”。

      “顾医生,我胃好痛呀!”顾光球去世的前两天,八方咀村四组的周桂香半夜胃炎又犯了,接到电话,顾光球二话没说,拿起药箱,骑上摩托车赶到周桂香家,一直输液到凌晨3点。这只是顾光球行医生涯中普通的一幕。

      山路崎岖,夜路难走。出诊路上,顾光球不知道摔倒过多少次,严重骨折就有三次。直到去世前,他身上仍有几处伤未消。

      3月15日,顾光球的生命进入了最后一天。一上午给13个病人打完吊针并出诊后,他快14点才准备吃午饭,还没吃到半碗,又有人打电话出诊,他随即又放下了手中的碗筷。

      下午,又是给几位病人打吊针,给村里的公共卫生医疗登记档案,直到晚上7点多,他才出诊回来,吃了一个完整的晚饭。随后,又留在诊所值夜班。

      16日半夜一点,村民周方圆过来急诊,听到敲门声,顾光球赶紧起床开药。这时他突感头晕头疼,附近的群众将他送往县医院。清晨4点多,一瓶吊针还没打完,顾光球便永远地闭上了双眼。

      那部无数次被乡亲们紧急呼叫的手机,成为陪他下葬的唯一物品。妻子汪杏花说,这部手机顾光球生前24小时开通,片刻不离,这次就让他带走,但是她把手机关了,让他好好休息。

      1972年,19岁的顾光球成为当地少有的高中毕业生,他选择了师从当地老中医。因为勤奋刻苦,不到一年他便能独当一面,成了村里的“赤脚医生”。

      多年来,他苦读各种中医典籍。在顾光球卧室,摆满了各种医学书籍,很多都已经翻得有些破烂了。女儿顾海琴数着这些书告诉记者,父亲生前一有空就研究中医,对自家的农活家务倒是管得少。

      经过苦心钻研,顾光球积累了不少便宜且有效的土方子。在山村当赤脚医生是很清贫的,又要抚养两个女儿上学,顾光球的日子从未富裕过。但他从未想过给村民开贵药、打贵针。在顾光球留下的处方单上,很少有用药超过30元的。

      官塘村的陈月英说:“他总是替我着想,能开一块钱的药,绝不用两块钱的。”

      不仅如此,对于一些经济条件不好的病人,诊疗费免收的情况也有不少。村民李应举在工地摔成重伤,吃住在顾光球家治疗了几个月,治好后,几千块的医药费,顾光球分文未要。

      顾海琴还清楚地记得当年搬家时的情景,父亲拿着多年村民欠医药费的账本,一撕了之。

      其实,以顾光球的医术,并不缺发家致富的门路。在城里做生意的弟弟,看到哥哥当乡村医生辛苦,劝他去城里开诊所,他没有同意。也曾有公立医院想聘他去上班,也被他一口回绝了。

      顾光球说:“农村里缺医生,这么多村民要看病,我不能离开他们。”

      的确,对于外面的诱惑和生活的重担,离开可能是再正常不过的选择。

      今年28岁的谢广森是顾光球的徒弟,初中毕业就来到了顾光球家,顾光球毫无保留地将自己积累的医术传授给他。前些年,年轻的谢广森面临着养家糊口的压力,不得不选择离开收入太低的卫生室,去自己打拼。

      师父突然离世,谢广森受到巨大震撼,毅然选择回到卫生室,继承师父的事业。

      他说,师父遗留给他的不仅是医术,更是一种精神,不管以后有多难,他都要在这条路上走下去,告慰师父。


更多内容请关注微信号“ewsos1”、在线问答“ask_doctor”
分享:
本文来源:http://m.ew86.com/news/jdxw/20120518/6390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