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称中国立法“化学阉割”强奸惯犯尚不成熟

2012/6/1 来源:中国新闻网a-A+

  近日,韩国首次对性犯罪者实施“化学阉割”一事在中国国内引起热议。中国著名刑法学家赵秉志31日就此话题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这一对强奸惯犯实施性冲动药物治疗的做法在中国以往的立法研究中从未触及,立法尚不成熟。

  赵秉志说,“化学阉割”并非新鲜事物,全球有多个国家早已开始实施相关措施。“化学阉割”虽然在预防犯罪方面被证实有效,但由此带来的人权等方面问题使这一做法在法学界仍存在争议。赵秉志表示,性惯犯的犯罪行为存在各种复杂成因,中国不会轻易采纳这一做法,但可在今后立法研究上做进一步探讨。

  韩国国会2010年通过“对于以儿童为对象进行性犯罪,为了防止重犯或者习惯犯罪的预防和治疗法案”,决定对年龄19周岁以上的被告人采取荷尔蒙治疗手段,即“化学阉割”。“化学阉割”的基本原理是一种内分泌疗法,通过对犯人注射抗雄性激素物质,降低其雄性激素,从而达到控制性冲动的目的。本月25日,韩国对一名有4次强奸女童前科的惯犯实施首次药物注射,并在此后3年每3个月对其进行一次治疗。这是韩国历史上首次对性犯罪者实施“化学阉割”。

  延伸阅读:

  韩国官员预计每年将有约百人被“化学阉割”

  韩国法律规定,法官可依照案情,对性侵16岁以下未成年人的成人罪犯处以“化学阉割”,持续时间不超过15年。一名不愿公开姓名的韩国法务部官员告诉韩国《朝鲜日报》记者,新法律实施后,预计每年大约100人将受到“化学阉割”。[详细](广州日报)

  “化学阉割”有效 但可能导致其它犯罪行为

  在大多数国家和地区,“化学阉割”都遵循“自愿”和“告知”(明确告知结果和副作用)的原则。如果犯人不同意,就不可以对其进行“化学阉割”,像韩国这样强制进行“化学阉割”的国家并不多;自愿选择“化学阉割”的犯人通常能得到“缓刑”或“减刑”的奖赏。

  尽管“化学阉割”在预防犯罪方面被证实有效,但其副作用也频频被曝光,如脂肪含量升高、骨密度降低,甚至有产生结石、冠心病的风险。同时有反对者指出,该疗法的效用个体差异较大,“阉割”后未必能起到抑制犯罪的作用,反而可能激发被“阉割”者的负面情绪,产生其它犯罪行为。


更多内容请关注微信号“ewsos1”、在线问答“ask_doctor”
分享:
本文来源:http://m.ew86.com/news/jdxw/20120601/672211.html